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

2022-04-11 19:41:20 红网时刻

图片

111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的历史定位。对于辛亥革命来说,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蒋翊武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

蒋公之荣——“公功为冠”

蒋翊武(1884-1913),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湖南澧州(今澧县)人。1913年,蒋翊武被亲袁的广西军阀逮捕并杀害。1921年12月,孙中山大总统出师北伐到达桂林,专程来到丽泽门外蒋翊武殉难处凭吊,下令修建蒋翊武纪念碑,亲笔题写“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落款“孙文敬题”,痛挽革命先烈,并将其树为北伐中原的精神指引。受孙中山嘱托,胡汉民先生撰书碑文,作出“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的高度评价。一个“冠”字,明确了蒋翊武在辛亥武昌首义中的历史地位。

蒋翊武挚友、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曾深情地写道:“曩知革命学说而笃行之者,翊武而外,不过数子。”中共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在延安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认为蒋翊武是“武昌起义的实际中心人物”。胡耀邦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三次腾飞,辛亥革命成为第一次腾飞,蒋翊武为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纪念的。”

英雄魂归故里,浩气长留人间。1916年9月,护国战争胜利后,蒋翊武的遗骸自桂林归葬长沙岳麓山,湘人为他营建汉白玉墓塔,上刻楷书“蒋公翊武之墓”六字。1956年,该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翊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壮烈而伟大,他的革命气节、革命精神和历史贡献,必将永垂青史。正所谓:“丽泽门深深几许,百年未改寸心丹。涔阳烈士殉身处,旧邑丰碑证首冠。”

蒋公之生——笃志革命

1884年12月21日,蒋翊武出生于湖南澧州一个城市平民家庭。他先后就读于澧兰书屋、梅溪桥私塾、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今澧县第一中学)。190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学习,与林伯渠等人发起新知学社,积极投身学运和青年革命活动,逐步成为湘西北学生领袖。是年秋,加入华兴会,协助宋教仁集结革命力量,谋划响应长沙起义。1905年,与刘复基奔走于沅湘间,联络各地会党,传播反清革命思想,并设机关于常德城内祗园寺,策划革命。

1906年,蒋翊武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参与创办《竞业旬报》,用白话文宣传革命。并由刘复基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一度在上海总机关任事。1909年,他任《商务报》编辑,随后投身湖北新军,从事瓦解清王朝的兵运工作。1911年,在武昌创立文学社,任社长,主办《大江报》,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活动,积极推动武昌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联合共进会,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蒋翊武被推举为临时总司令。因起义总指挥部被破获,蒋翊武潜匿新沟(今属湖北监利)以待。10月10日,武昌起义,全城光复。12日,蒋翊武赶回武昌,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兼联络使,奔走于武昌、汉口之间,后补任为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11月27日,汉阳失守,黄兴离汉,蒋翊武被推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后接任护理总司令,独立支撑危局。12月6日,因清政府与革命军停战,他辞去总司令,仍以招抚使名义驻汉口。

1912年,袁世凯电邀蒋翊武赴京,担任临时大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他拒绝接受袁授予的“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他创办《民心报》,任社长,“扬孙黄,抑袁黎”;坚持民主立场,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蒋翊武奋起抗袁,首倡“二次革命”,出任中华民国鄂豫招抚使。

蒋公之殁——慷慨悲歌

1913年8月6日,袁世凯将蒋翊武等列为清除对象,向全国发出通缉令。革命党人因此纷纷出走,相率东渡日本避难。蒋翊武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从长沙经永州,取道广西去香港。8月29日,当蒋翊武进入广西全州境内离兴安县城约18华里的一个小饭店准备吃午饭时,被桂军旅长秦步衢部巡防营士兵发现,不幸被捕。

图片

蒋翊武遗像,就义前一日摄于桂林羁所。

9月1日,蒋翊武等被押送桂林。袁世凯电令广西都督陆荣廷,“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蒋翊武得知消息,泰然自若,当即请负责看管的人提供纸笔,为身后事作必要交待。他先后致书黄静谦(即黄贞元)、于哲士、吕松亭等,托孤同乡挚友;嘱托夫人刘玉珍,望子女长大“成器”,继承其遗志。他又写下四首绝命诗,慷慨悲歌,彰显家国情怀。

9月9日,是蒋翊武生命的最后日子。下午四时许,蒋翊武身着白色绸纱,从监狱里走了出来,高声吟诵所作《绝命诗》,并痛骂袁贼:“此獠不除,必为民国之害。”随后,蒋翊武在桂军一师师长陈炳焜和仪仗队的陪同下,在号手们的“进军号”中,如出征般坐轿前往桂林城丽泽门外的刑场,围观民众无不被他视死如归的举止所征服。蒋翊武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的演说,然后,他盘腿坐在红地毯上,张开双手对行刑队大声说:“来吧,就朝这里开枪!”面对英雄的壮举,群众失声痛哭,执行士兵凝神静听,为之动容,迟迟不肯开枪。一位害怕事态恶化的排长,从背后朝他开了一枪。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1913年9月8日,蒋翊武在桂林羁所时,其刎颈之交万武和友人王朝相为其拍摄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蒋翊武,身着衬衫,目光炯炯,神色如此镇定而安详,气度如此执着而轩昂。

蒋公之功——辛亥先驱

在孙中山的所有文告和整个民国建立史中,被誉为“开国元勋”的只有蒋翊武一人。蒋翊武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准备、发动和坚守,充分发挥了其关键性的领导作用。

一是深入做好思想准备,坚持舆论造势,掌握笔杆子。特别是起义前夕,《大江报》使“军中官长畏报如虎,恨报刺骨,而士兵同志乃信仰益深,志向益坚”。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在新军士兵中首先发动,与蒋翊武大造革命舆论,积极宣扬民主革命思想是分不开的。

二是积极进行组织准备,联合壮大革命阵营。蒋翊武以士兵代表制度为核心,在新军中首创地下“党人代表制”,安排文学社社员(革命党人)充当新军各标、营、队的党人代表,使文学社成为一支组织严密、机构健全、运转灵活而又能独立作战的队伍。蒋翊武成功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实现联合,被推举为武昌起义总指挥,为辛亥首义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图片

1912年4月12日,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湖北支部欢迎人员合影,二排左一为蒋翊武。

三是全面开展武装准备,积极运动新军,抓牢枪杆子。蒋翊武成功地开创了一条以策反和改造新军来壮大革命队伍的道路,使张之洞精心训练的一万六千余名湖北新军,三分之一变成革命党,三分之一倾向革命。起义前夕,蒋翊武加紧策划,亲自制定起义计划,面对突然变局,果断决策,立即以总司令身份下达“十条十款”起义命令,促使起义在仓促爆发的情况下有序走向成功。其后,他又积极襄助莅临武汉指挥的民军总司令黄兴。汉阳失守后,蒋翊武临危受命,任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坐镇指挥,力挽狂澜,保卫武昌首义成果,为全国各地的响应创造了条件。

蒋公之公——汲取奋发力量

蒋翊武有着高尚的品格,他既不习惯于与外界周旋,也“不以外观相夸耀”,低调行事,甘当无名英雄。他历来信奉“功成身退”,不图虚名,完全将自己的功名利禄甚至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一意干革命。对北京国民政府授予的军衔、勋位,蒋翊武坚辞不受。回乡省亲时,他弃舟绕道步行20里,于黄昏时不露声色地回到家中。在澧州行政厅员纷纷前来拜访时,他反复强调自己无功可颂,不值得享受如此殊荣,希望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桥梁、街道、门楼恢复原名。

蒋翊武的英名,是与伟大的辛亥革命、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腾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湘籍志士,蒋翊武以其有限的生命年华,为了争取民族独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谱写出光焰夺目的革命诗篇,是湖湘儿女的光荣与骄傲。蒋翊武立志高远、忧国忧民、勤奋务实、不计名利、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将引领后人继续砥砺奋进。

就蒋翊武在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而言,进一步丰富各地辛亥革命纪念馆中蒋翊武的陈列内容,积极推动纪念蒋翊武活动走深走实,让一个真实的蒋翊武回到中国近代历史中来,回到世人中来,使蒋翊武烈士的事迹得到进一步传扬,让蒋翊武研究放射出时代的异彩,则显得十分必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会缺少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只有当这些英雄在同时代人或后继者的书写与阅读过程中不断得到认识与尊崇时,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在精神领域不断升起鲜艳的旗帜而变得更加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将每年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就是为了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对英雄最好的纪念就是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来源:老年人杂志 作者:澧南洲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