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鑫 (郑州大学)
近日,一些针对坠机乘客家属的刺耳声音在暗处滋生。比如有媒体报道,一位乘客家属在接受媒体采访并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后,便遭到网络攻击,被质疑“不够悲伤”;另有乘客家属仅仅因为发了一个怀念亲人的视频,并未暴露任何隐私,便遭到个别人猛烈抨击:“家里人去世你发在抖音上面这不叫蹭热度叫什么?你在抖音守孝吗?”最后当事人被迫在平台发表《致歉信》。(3月25日 澎湃新闻)
又是网暴,且还是自以为是地站在坠机乘客角度,美其名曰“我这都是为了他们好”,进而对本就深陷悲痛的乘客家属进行的网暴。如此思维、如此行径,极其离谱,且叫人愤怒。
应当说,按照最基本的人伦常理,挚爱亲人遭遇不幸,几乎没有谁会比他们的亲属更懂得其中的痛楚。而面对痛楚,如何表达内心情绪,采取怎样的悼念方式,这都是人家的“私事儿”,外人无权干涉,更没有资格在一旁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站在道德高地,自我设定标准,质疑乘客家属“不够悲伤”“蹭热度”,本质上是披着“物伤其类、悲天悯人”的羊皮,干着“伤人诛心、二次伤害”的野蛮行径。比如有受到网暴的乘客家属就表示,看到“攻击性”留言后,心情大受影响,不仅对心理造成了巨大伤害,也可能会影响到家庭关系。
事实上,依据创伤心理学家祝卓宏的表述,“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心理干预,对很多人来讲,亲人突然遇难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是持久的。”而针对空难乘客家属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期,祝卓宏就大致将其分为急性应激、愤怒情绪释放、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复原这五个阶段,并强调,“弥合乘客家属的心理创伤,这需要全社会持续的支持。”
在此前提下,如若说有家属愿意主动在人前开放心境、释放情绪、倾泻痛苦,而不是长期压抑、封闭自我,无疑,这既有助于加速个体的创伤治愈,也有助于减轻社会后续的心理安抚压力。如此言之,当需要全社会同情、帮扶的人试图主动弥合自身伤口的时候,某些人却在用自身的无知与自以为是,将对方的伤口继续扒开,并往上撒盐。这实属就是“造孽”,也是在给社会添乱。
殷鉴不远,此前浙江有位妻子因为发布“在丈夫病榻前跳舞”的视频而被骂上热搜。网友质疑该妻子“没心没肺”……但在无脑的跟风谩骂背后,却鲜有人知道,夫妻二人实际伉俪情深,更不曾了解妻子1000多个日夜贴身照料植物人丈夫的任劳任怨。发视频,不过是乐观的妻子消解苦难的方式——“谁说不幸的家庭就不能有追求快乐的权利呢?”
同理,换置于今天的这场针对乘客家属的网暴场景中,有些人显然就是落入了“单向思维”的窠臼,认定对待悲痛的方式就只该有一种,那就是悲痛甚至更悲痛。他们认为乘客家属在人前就应当撕心裂肺、鬼哭狼嚎,而在人后就应该长期缄默、抑郁、封闭。必须要说,这样的认知是狭隘且自私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们无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不幸的家庭对待不幸的方式就只能是一种。
当然,不排除在这场网暴中,一些人就是单纯的情绪宣泄、暴力输出。对此,有律师就建议,如果网友用攻击性、侮辱性的语言超出事件正常评论范围,家属可以依据《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刑法》相关规定,追究个别网友相应的法律责任。
化用那句流行语,“口德”是个好东西,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当然,如若某些人实在没有,那就让法律来堵上他们的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