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红茶--湖红之源
——新化产茶千年历史,造就新化红茶经典传奇
一、历史篇章
古代部分
新化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晋,兴于唐宋,昌于明清,盛于民国与当代,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周靖民《陆羽茶经校注》考证:湖南在唐代已有九个州郡产茶,计潭州长沙郡……邵州邵阳郡,当时新化是产茶区域。陆羽《茶经》成书于公元758年,说明在此之前,新化已经产茶。
图唐代渠江薄片的有关记录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记载:“渠江薄片,有油,苦硬……唯江陵、襄阳数千里皆食之。”并将渠江薄片列入“多为贵者”。五代(935)毛文锡《茶谱》则明确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而渠江起源于新化县奉家镇内,即现在的渠江源景区所在地,充分表明唐朝时期新化产茶已有盛名,为外界所知。
宋代,全国实行茶叶专卖政策,茶叶课税较重,发展相对缓慢(《宋史·食货志》),但新化境内产茶已对外贸易,所产茶经资江至湖北襄阳抵达西北,就是茶马古道。
新化县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建县,隶属邵州,《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三十二年,邵州产茶6215.8斤。”《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也记载邵州、武岗军产茶,但数量合并记入在湖南路内,无法分开,新化茶叶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特别是渠江薄片列为宋代名茶第一,宋代吴淑(947—1002)《茶赋》记载:“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挹此霜华。却兹烦暑。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新化茶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图宋代关于渠江薄片的记录
明代,新化茶叶经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茶叶种植、生产处于高峰,茶市盛旺,所产茶叶以炒青为主,开始制作红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诏令罢造团茶,命采制芽茶上贡,湖南每年贡茶140斤,计岳州府临湘县茶16斤,宝庆府邵阳县茶20斤,武岗州茶24斤,新化县茶18斤,长沙府安化县茶22斤,宁乡县茶20斤,益阳县茶20斤(1650年谈迁《枣林杂俎》)。从贡茶的分布看,当时的宝庆府、长沙府是产茶的中心地域,宝庆府占湖南贡茶的44.3%,其中新化占12.8%。嘉靖十二年(1533)《新化县志》详录明代新化贡品十余种,岁贡茶叶十八斤,活麂四只,花狸皮、香狸皮各四十张,水獭皮六十九张,鹅翎毛一万二千九百零四根。新化贡茶每年限定于谷雨后十日起运,59天内运到京城。到清代仍照明朝规定未变。由于资水滩多水急,运送贡茶船只常有遇险翻船事故发生,贡茶漂失,至清乾隆时改为折算银两缴纳。一直到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布废止贡茶制度,新化贡茶才终止,新化贡茶历史520年。
图新化贡茶图
明代杨祐在《新化怀古》一诗中写道:“茶长家家课,溪流处处通。”说的是当时家家种茶,家家要课茶税。谢梅林《过新化文仙山下》诗云:“一县绿荫里,江山似永嘉。丁男多过女,子胥半输茶。”当时新化茶叶生产鼎盛,有一半的男劳力从事运茶工作。新化产茶已经极为普遍,遍及新化县域全境。
图诗词中记载的新化茶
新化在明代时期隶属宝庆府辖区,新化茶归类于“宝庆茶”,“宝庆茶”闻名全国。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渭《徐文长秘集》所载全国名茶中都列有宝庆茶,许次纾《茶疏》记载:“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顾起元《客座赘语》之九《茶品》云:“闽之武夷,宝庆之贡茶,岁不乏至,能兼而有之。”认为其茶叶品质“不逊于小有四海,其乐无穷”。宝庆茶当时主要以桂丁茶、峒茶、新化文仙山茶、土贡芽茶为代表。嘉靖二十二年新化产“土贡芽茶,叶细而味甜,较诸茶颇佳”(清乾隆《宝庆府志·卷三·大政纪》)。
明永乐元年(1403)肖歧第二次到新化县任知县,在任8年间,教导人民种植桑、麻、棕、桐。“又为茶园,导之植茶,充贡赋。(清乾隆《宝庆府志·卷三·大政纪》)”肖歧升任宝庆知府后,训导继任知县蒋英继续坚持种茶。由于长期的统一政策,新化县自此产量大增。
图明代知县肖歧发展新化茶
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3),明朝在新化苏溪巡检司建立茶税官厅,额定每年收茶税银三千两(清同治十二年《新化县志·卷九·食货志》)。这是国内少有的,被称为天下茶税第一关。今按《明史·食货志·茶法》所载:隆庆年间规定,每引茶100斤纳税银0.38两,外可带附茶14斤。实际每年纳税茶叶9000担,新化茶叶年产量当在一万担以上。
图新化县苏溪关茶税厅
明代有官茶、商茶之分,官茶由商人运西北交官换马,商茶准在国内自由贩运。邵阳、武岗、新化生产的商茶,顺资水下运至苏溪关纳税,运往西北各省销售。明末农民起义峰起,官府急需补充马匹,将苏溪关纳税商茶调往甘肃洮洲茶马司换取马匹,补官茶的不足。万历十五年(1587)《明会典》中《茶课》记载:“苏溪关照题准(题请皇帝批准)事例,每正茶一千斤,许照散茶一千五百斤,数外若有多余,方准抽税……依限运赴洮岷参将,转发洮洲茶司,照例对分贮库。”这就是现代所称“茶船古道”和“茶马古道”从新化发源的依据,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而商茶,则运销全国各地。
清代(1644—1911),清初茶法沿袭明代,官茶由茶商自陕西领引纳税,带引赴湖南采买,每引正茶一百斤,准带附茶十四斤。据陕西《榆林府志》记载,顺治九年(1652)陕西茶马御史姜图南《酌躜湖南并行边茶疏》奏称:“汉南州县产茶有限,商人大抵浮江于襄阳接买湖茶。现襄阳水贩店户专卖与别省无引私贩,官商赍引无从收买,请求转饬宝庆府新化县严加盘验,并督催湖茶运陕。”这里点名新化严加盘验,说明湖南以新化茶为多且影响较大,也说明新化茶对边疆地区的重要性。
据西团书院考证:新化县杨木洲茶商陈兼善经营茶叶成为巨商,因其祖先名“陈百万”,琅塘人都叫他“陈千万”,多有在当地扶贫救济的义举,又被称为“善公”。1743年,他捐资创建西团书院。1791年,为了纪念善公办学义举,学校在后院设立纪念堂,供奉善公神位,让后人世世代代铭记善公办学育人的高风亮节。1876年,清荣䘵大夫、湘军将领王政慈又出资重修。
西团书院位于新化县琅塘镇西团村,是新化有名的学府,湖南省著名的“城西文化之策源地”,周边“三府八县”学子竞相求学,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就读于该校。现西团书院原址更名为白云完小,西团书院则迁址至娄底市城区,继续从事国学教育。
图西团书院旧址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宝庆府志》记载:“茶叶属县产,新化为多。”但因额定茶叶课税苛刻,当时新化乡绅邹廷望写了一篇《茶税论》,认为茶税过重,而茶价又低,导致商困而于民不利(《宝庆府志》卷六十七)。清道光八年(1828)《宝庆府志》记载:新化县苏溪关纳税商茶一万余担,全部运往西北销售。
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外洋通商,开放五大口岸,西方国家纷纷来华购运茶叶,尤以红茶需求更大,购运华茶数量激增,对中国茶叶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清咸丰四年(1854),广东茶商深入湖南各地倡制红茶,新化同期相继仿制,改炒青为红茶。由于湖南红茶外销价格较高,茶商大获其利,剌激了茶叶的发展,各主产区分设厘金分局抽取厘金。据《中国厘金史》载:湘乡于1855年设厘金分局,下设分卡2所,以抽取红茶税为大宗;新化、邵阳、武岗于1856年设厘金分局,其中新化分2卡,武岗分3卡,也列有抽取红茶厘金。
新化茶商茶贩将红毛茶原料,经资水运送至安化加工成箱以“安化茶”名义运往口岸(《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当时,新化茶商都在安化东坪一带设茶庄经营茶叶,在安化设有茶庄6家。分别为:祥记、裕益、茂记、义和祥、玉记、福记,固定及流动资本达17.10万元(银元)。主要收购新化、武岗红毛茶,再混合安化茶加工成箱供应外销。
图清代制茶场景
1861年,汉口开放为对外商埠,英、美、俄、德等国在汉口设立洋行,大量收购红茶。湖南距汉口近,水运便利,红茶多集中于汉口外销,一部分运往广州、上海、恰克图出口。外商的大量收购和高昂价格,导致红茶利润提高,价格上涨,茶业繁盛,各地相继大量种植茶树以满足外需。据1871年《英国领事商务报告》载:“湖南、湖北两省茶叶的种植扩张很快,较十年前几乎增加了百分之五十。”继续扩张的新化红茶呈现高速发展之势,在湖南茶业占据重要位置。
清光绪初年(1875—1886)湖南红茶出口达到史上高峰,每年出口90万箱,其中安化30—40万箱,新化(包括冷水江)茶计入安化茶内。据王彦《新化之茶》记载,新化最盛时期产茶约三万担。《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考证载明:尚有一些产区没计入新化之茶,产量应在38500担。《新化县志》载1889年新化茶年销量达46000担。
清末时期新化茶叶产地表:(1988年5月《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
主要产地
次要产地
大桥江、大城镇、龙珠山、杨木洲、炉观、谢铎山
横阳山、杨家坊、大洋江、百风坳、湖田、高枧、沙江、马家冲、大湾、山枣溪、夹溪、落雁冲、鹅塘、金凤庵、两下江、安集、大陂、吉庆、土桥、洋溪、筱溪、小南山、大水桥、张家冲、峡山、土居、毛易铺
近代部分
《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记载:新化红茶1915年产茶20000担且造成滞销积压。《湖南省涟源茶厂厂史》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衰退,俄国十月革命后,连年内战,外汇缺乏,都无力前来中国购茶。1917—1921年间,湖红出口一落千丈,几乎无人问津。”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新化茶叶仍在坚持中发展。1915年,新化宝大隆红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章,宝大隆老板曾昭模,新化孟公人,曾分别在安化、桃源设立宝大隆茶号。1930年,宝大隆迁址新化县杨木洲。
图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茶叶获奖名录
1922年,苏联组织来华购茶,欧、美、澳也有少量茶商前来采购,新化茶叶有所恢复。据湖南省茶叶试验场1933年调查,新化有茶园面积30000亩。
1930年以前,新化所出之毛茶,或由外埠茶商收买,或由本地茶农迁至安化、东坪,制成红茶然后装箱出口。本地茶业巨商曾硕甫,因感采运之不便,地方利权损失之可观,乃号召本地茶农,集资纠工、择定产茶中心地区,于资水西岸、接近安化边界之处地名杨木洲者辟为茶市,更名西成埠以与东坪相对立。设茶庄八家,茶叶工会一所,所内附设茶人子弟初级小学校校舍一栋。经时四载,迄民国二十二年下期方始完成,工程颇为浩大,建筑之整齐、坚固,实为内地小市镇之冠。从此新化之茶集中于此,制造装箱后,直接向外推销,无须再假手外帮人或转运东坪,资江上游的新邵、邵阳、隆回、洞口等地之茶也运送至此地加工成箱。另建有南杂、药店、旅店、百货16家商店,成为新兴的茶叶集散地。八大茶庄据王彦《新化之茶》调查,1940年有职员354人,工人833人,拣茶女工4000人。此后,新化县城向化街松山坪有茶庄一家,由陈云樵兄弟投资兴建,经营年代不长。
这是新化红茶本土工夫红茶精制加工的开端,也是新化红茶人才、技术、资本的积累,为后世茶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化县志》记载:1933年,杨木洲宝大隆等几家茶行所产新化红茶,参加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万国博览会(现今所称世博会,如上海世博会、米兰世博会),其中宝聚祥“雀舌”、“珍宝”牌红茶荣获优质产品奖。
1933年至1941年湖南红茶出口数量表:
说明:本表根据1988年8月《湖南省新化茶厂厂史》《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史》《湖南省涟源茶厂厂史》统计。
1940年7月王彦《新化之茶》记载:“新化县境,田少山多,尤以北部与安化接壤之区,丘岭盘旋,万峰重叠,如乐山乡、平山乡、镇资乡、大和乡、四教乡、罗江乡等,山地居民,凡有土有地之家无不栽种茶树,以此营生,历有年代。”更特别指出新化茶叶“在湖南之茶业地位上亦恒居第三四位。”关于新化茶的产地和产量,《新化之茶》记载:“新化之茶产于县境北部,计共四区十七乡,最盛者为一区之中和乡、永安乡、遵义乡、镇梅乡,年产约一万二千担,次为七区之乐山乡、鹅塘乡、吉塘乡、平山乡、罗江乡,年产约九千担。又次为八区之礼智乡、太和乡、四教乡、镇资乡,年产约六千担。更次为二区之安集乡、太陂乡、蜈赤乡、吉黄乡,年产约三千担。”加上其它各乡,新化全境产茶30000担以上。
图1941年新化县域产茶地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化茶叶之前因战乱而衰落,茶园面积萎缩,产量减少。
1950年2月,为恢复茶叶生产,建立正常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秩序,解决茶农经济困难,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省政府发出“迅速恢复茶叶、油桐生产”的指示。中国茶业公司安化支公司派遣于非带队,到新化县杨木洲接管杨木洲八大茶行,对八大茶行采取租赁形式,雇用原有工作人员,成立中国茶业公司新化红茶厂(后改为湖南省新化茶厂,简称新化茶厂),于非出任厂长。3月,新化茶厂在新化、冷江、涟源设立9个收购站收购红毛茶,娄底茶叶生产开始恢复。
图木制装箱机发明者:胡恒忠(右)刘国栓
图 新化茶厂机房
新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农建科,从新化茶厂抽调40人组成两个大工作组,专门负责茶叶的生产恢复和茶园培育工作,积极推动采制红毛茶,支持出口创汇。按政策发放茶叶专用贷款,每100斤茶叶发放大米80斤,1950年发放大米31333石,配发部分食盐、棉纱、布匹和制茶用的木炭等紧缺物资。
1950年,新化红茶厂收购红毛茶850吨,其中,新化县(包括冷水江)582吨,涟源156吨。1951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布告,实行划区收购政策。新化茶叶由新化茶厂收购,涟源茶叶由私营企业惠民茶厂收购,惠民茶厂破产后,改为长沙茶厂、新化茶厂收购。1953年,为抓好粮、棉、油、茶的生产工作,新化、双峰、涟源相继成立由县农建科、粮食局、供销社组成的统购办公室,领导粮、棉、油、茶的发展与统购统销,1955年转为县农村工作部下属茶叶办公室。茶叶收购划归县供销社设站收购,再送交新化、长沙茶厂审评验收。
1956年,新化创建炉观茶叶初制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第一批新建的国有茶叶生产专业场,主要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示范推广工作,培养制茶技术人员。
1958年4月,商业部茶叶局发文,投资筹建湖南省涟源茶厂,指派新化茶厂厂长靳书玉负责成立涟源茶厂基建办事处。建设地址为涟源兰田镇九十岭,占地面积115亩,总投资51.8万元,建成后年精制加工茶叶2500吨。1959年6月建成,从新化茶厂选调技术人员和熟悉工人80多人,负责涟源、双峰、娄星区的茶叶收购和加工,极大地促进了涟源、双峰、娄星区的茶叶发展。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在安徽舒城视察,发出“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娄底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制订茶叶发展规划,积极开展茶叶生产。新化茶厂派出拣茶工286人下乡指导茶农采摘,抽调136名干部职工下乡扶植生产,举办培训班282次,培训茶叶技术人员4254人,召开生产经验交流会议32次,写出经验总结12份。新化发展茶叶生产的经验得到省人民政府重视,并在新化召开全省茶叶生产现场会,推广新化经验。
1959年,因资江河修建柘溪水电站,杨木洲小镇处于水淹区域,位于杨木洲的新化茶厂整体搬迁到新化县上梅镇崇阳岭。1958年筹建新厂,征地75亩,投资40万元,1960年1月正式投产,建设时间12个月。迁厂过程中边生产边迁建,做到茶叶生产、新厂建设两不误。
由于政策措施的落实,理顺了茶叶产、供、销的关系,茶农积极性高涨,使新化茶叶迅速恢复和发展,据记载,1959年,新化产茶1700吨。
1965年,随着红碎茶制茶技术的进步,红碎茶制造逐步推广开来。红碎茶始称为分级红茶,省内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试制。1957年6月,新化茶厂所属的炉观初制厂(后改为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率先进行红碎茶试制生产,引进红碎茶生产设备和技术生产红碎茶,开启湖南红碎茶制造之先河。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社、队茶场兴起,开辟的新茶园,到1970年陆续进入采摘期,1971年,新化县共有专业茶场808个,建新式梯级茶园3.5万亩。1980年,茶园面积5.5万亩,年产红茶突破1540吨,1982年产红茶1785吨。1977年新化列入全国105个年产茶5万担生产基地县,1982年新化列入全省15个重点产茶基地县,1984年新化列为全国商品茶出口基地县,1985年新化评为对外经济贸易部优质茶出口基地县。
新化红碎茶新产品研制和工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成立湖南省炉观茶叶科学研究所(简称炉观茶科所),红碎茶加工工艺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红碎茶新技术研究”课题,由茶科所陶中桂、孟寿䘵、谌根望,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欧阳吉华、刘定祥组成研究小组,先后仿制成功LTP锤切机、CTC滚切机;自行研制成功6CSJ—4型塑辊振动输送静电拣梗机和散坨机;设计了通风、加湿、空调发酵装置。通过反复实验,研究出轻度萎凋—强烈快速锤切—低温高湿缓慢通气发酵—高温抑酶逐层降温干燥—振动摊凉散坨—静电拣筋毛片—简化精制流程—及时包装封口的全套新工艺。1983年10月由湖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厅主持鉴定,鉴定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加工情报研究中心、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湖南省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湖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娄底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娄底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34人组成。对此项成果审定,认为创全国先进水平。1984年,新化县红碎茶新技术研究获对外经济贸易部三等科研成果奖。
6CSJ—4型塑辊振动输送静电拣梗机由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组织专家鉴定,结论为6CSJ—4型塑辊振动输送静电拣梗机填补国内空白。1984年6CSJ—4型塑辊振动输送静电拣梗机获对外经济贸易部四等科研成果奖。
仿制成功的LTP锤切机、CTC滚切机由邵阳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结论为行业先进水平。1985年由邵东茶叶机械厂批量生产。1986年LTP锤切机、CTC滚切机获湖南省三等科研成果奖。
随着红碎茶新技术的应用,红碎茶品质显著提高,1979年9月炉观茶科所炉分922105唛,参加全国优质红碎茶评比,被评为优质产品,并奖化肥15吨;1982年10月,该所生产的H7106红碎茶被评为湖南省优质产品;1983年9月该所生产的红碎茶被对外经济贸易部评为优质产品;1985年9月该所生产的碎茶一号(上)、碎茶二号(上)被商务部评为优质产品;新化县金风乡红碎茶厂戴光荣等研制的上档二号红碎茶,滋味浓强,汤色红艳,颗粒匀齐,产品全部远销欧美等国,1984年获湖南省优质产品称号。新化县红碎茶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化茶文化底蕴深厚,是紫鹊界农业遗产的一部分,已形成了独特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茶道、茶俗、茶礼等茶文化,成为梅山文化和蚩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老百姓素有种茶、饮茶、以茶待客的习惯,并在各种祭祀之时必用香茶。县境内还遗存400多处古茶亭和古茶楼260多个茶铺商号、180多座风雨桥、600多座石拱桥、180多客栈、40多个茶市及茶歌、茶调、茶联、毛板船、资水滩歌等茶马古道、茶马水道痕迹。历史和遗存的文化充分证明,新化县是湖南红茶的源产地和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