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陶忠林:探索原子加工新工具 节能减排再添“催化剂”丨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

2022-03-16 20:39:47 红网时刻

编者按: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创新潜力大。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心怀理想、富有创新精神的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击队。红网时刻新闻即日起推出《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系列报道,为这些湖湘青年科技才俊鼓与呼。

1.jpg

陶忠林正在做实验。

红网时刻记者 王杨 张必闻 长沙报道

一张坚定自信的笑脸,一袭干净整洁的白衬衣,一双步步生风的运动鞋,谈吐间彰显志存高远的豁达晓畅,这便是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忠林给人的第一印象。

陶忠林是安徽人,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路漂洋过海至美国学习,最后在长沙落脚栖息,30岁出头的他一大半的人生路都是求学路,“余生就打算扎根长沙了。”陶忠林笑着说起选择长沙的初衷,“是岳麓山的旖旎风光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我,当然,也不乏长沙房价友好这个因素,生活在长沙幸福感很强。”

陶忠林主要从事有机方法学、不对称催化方面的研究。“我们希望以过渡金属催化剂为手段实现简单易得的化学品向复杂骨架的高选择性转化,满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化学品的同时,使得生产过程副产物更少,能耗更低,时间缩短,更为绿色环保。”陶忠林介绍。众所周知,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控制和加速反应,是化学家的基础性工具,陶忠林的研究就像是探索一种“新工具”,使得化学分子构建的精细度进一步提高。作为基础科研,这项研究的成果将广泛应用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制药领域。

2.jpg

威格手套箱。

陶忠林与化学领域结缘要从他18岁说起。当时的他数理化都有着不错的成绩,但对化学这门学科格外感兴趣,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子复杂排序的可能性深深吸引了我,在这个领域,我能根据自己的设想,通过合成工具将原子重新拼接,精准调控反应的每一步,最后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研究过程本身让我觉得着迷。”陶忠林说。其实,随着传统化学的发展之路逐渐走到瓶颈,化学这一独立学科的边界正在日益模糊,与生物、物理等学科的融合更加深入,陶忠林自幼在数理化领域打下的扎实基础,在如今的科研道路上可谓如虎添翼,各学科知识间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陶忠林比同龄人具备更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更广博的知识储量。

走进陶忠林的科研实验室,宽敞而明亮,几台机器发出轻微“嗡嗡”运转声,试管架、洗瓶、量筒等常规实验器材依次排开,更有诸如威格手套箱这样的昂贵仪器,这里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场所,更是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正值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王培根和正值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王静文已经换好了白大褂,准备开启一天的科研工作。王静文是班里有名的劳模,只要没课的时候都会泡在实验室,但比起导师陶忠林,她还是不够“拼”,“陶导师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基本都在实验室,一周6天,他每周的工作时间应该在60小时以上。”说起导师陶忠林,王培根心中也满是敬佩。“负责、乐观、博学,他就是我心目中理想导师的模样。”无论王培根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难题,陶忠林总能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不断尝试。“他的科研经验和知识储备令我佩服,能遇到这样的年轻导师是我的幸运。”王培根说。

3.jpg

陶忠林带领学生们一起做实验。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陶忠林与自己的学生们年龄相仿,对他来说,如此深受学生喜爱的背后,其实是经历了数不尽的试错与道不明的迷茫。陶忠林依稀记得读博期间做某个课题时,常规的催化剂没有效果,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他,迷茫中的陶忠林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不断试错的同时大量阅读文献,最后在调研中发现另外一种催化剂可用,从而成功完结了当时的课题。“如果说科研路上有什么制胜法宝的话,那一定是乐观的心态。当你感到迷茫的时候,就读书吧,结识优秀的人,尽力模仿优秀的人,最终一定会看清前行的路。”陶忠林说。

记者告别陶忠林时已是日落,在他办公楼的对面,“衡云湘水”四个大字映着夕阳熠熠生辉。古人云:“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家国的养育之恩如何回报,老百姓的日子如何改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何传播,这三个命题是湖湘学子的永恒拷问,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收获了一张张非同凡响的精彩答卷。像陶忠林这样的湖湘青年科技才俊和千年来麓山脚下、湘江水畔的文人志士一脉相承,他们既不当看客,也不当过客,而是勇作时代先锋,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用一流的学识业绩担当着时代责任。

相关链接:

伍树松“恋上”松树皮 只为提取最佳配方养肥猪︱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①

怀着一颗爱国心 杨鑫想造中国“芯”|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②

和新冠病毒“打架”,谭德勇越打越勇丨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③

科研路上一次次突破自己,卢芳国47岁去读博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

董陇军:聆听大地深处细微的声响︱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⑤

吴怀娜:为盾构隧道“看病” 守护城市地下生命线︱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⑥

黄麟淇:胆子大、全力拼,地下也能撑起一片天︱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⑦

朱晓波:用更便宜材料造更好的锂离子“房子”︱科学之恋·湖湘青年科技工作者群像⑧

来源:红网 作者:王杨 张必闻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