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黄
相比于恢宏时代的雄浑落笔,普通个体的鲜明注脚,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强大力量。“感动中国”是最能传递感动的一扇窗,它把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娓娓道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是情感的共性、心灵的共振、思绪的共鸣;江梦南是当代青年的一面镜,当这位湖南郴州的瑶族女孩来到聚光灯下,发出了最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这个曾经听不见世界的无助者,如同烁烁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
她是当代青年的励志样板,也是弱鸟先飞的哲理普照,她的背后是坚如磐石的人生意志,是不放弃不抛弃的大爱无疆,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国家善良与人间温情,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出彩的时代嘹亮。
江梦南,她的名字读来宛如南国三月的春雨,轻打在柳底阶头。而她过往的人生,却常处在“闲花落地听无声”的境地里。从费尽艰难发出第一声的“啊啊”呢喃,到依靠人工耳蜗听见第一声清华校园里布谷鸟清脆鸣啼,她用26年的不懈“战斗”,终于无声处突围。2022年3月3日晚,江梦南踏上领奖台,与杨振宁、彭士禄、苏炳添等一同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01 奇迹!由爱而起
江梦南才半岁时,因药物导致了双耳失聪,从此她进入无声世界。
“没有再做检查的必要了!”
“长大送到聋哑学校是最好的打算。”
“你们的女儿言语康复的希望很渺茫……”
一次次地寻医,当医生对作为父母的赵长军、江文革说出这些话时,希望从燃起又到破灭。尽管如此,他们从来不曾放弃,不管是带女儿“北上”求医,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让女儿发声,上天仿佛听到了他们的祈求,在一次偶然的玩耍中,江梦南终于含混地喊出了第一声“妈妈”。
此后的道路坎坷漫长。虽然在父母的帮助下,江梦南逐渐掌握了发声,但是要像普通人一样说话、生活,甚至是去学校上课,仍然是一种奢望。时年6岁的江梦南,为了努力够到同龄人的“起跑线”,一天看三档新闻,一个字练上千遍口型。
▲ 江梦南正在进行人工耳蜗测试。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江梦南进入学校之后,展现出超常的刻苦毅力。她在一个静默无声的世界中全力前行,学习上超过了很多同学。
但是,仍然有许多缺憾是努力无法弥补的,比如让同学们着迷的流行歌曲,课文里抽象虚无的声音描述,又或是因丧失听力缺乏平衡感而无法骑上的自行车。父亲赵长军却告诉她,“不要和别人比,你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每个人都有难题,都需要自己克服。”爱如黑暗里的一缕光,正是因为父母亲这样的教导与陪伴,江梦南从不曾因为听不见、说不清而感到自卑,相反,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她都能独立地找到解决方法。
上初中后,江梦南开启了独自前往外地读书寄宿的新征程,父母的爱伴随着她,一步步从大山深处走到清华校园,从失聪儿童成为青年模范。
02 向前!自强不息创造价值
▲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江梦南。(湖南日报 赵持 摄)
在清华,同学们善用校训的两句话来评价他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工业工程系的邵成武同学谈道,“和江梦南作为同一届的清华博士生,即便我一直感受着‘自强不息’校训潜移默化的熏陶,聆听着同龄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听到她的事迹,仍会深受感动。”江梦南的故事让同学们看到了一颗无与伦比的乐观、坚强和斗争的心,无论何种先天条件和当下境遇,她都永怀热忱、自强不息,在新时代浪潮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价值。
当苦难不能击溃一个人,那么只会让他变得更强大。
江梦南无疑是一个自律克己、从不屈服的女孩,她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与要求。“我从来没有因为听不见,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上,我更希望他们以一个健全人的标准要求我。”她这样告诉观潮君。
在今天的电视机里、新闻纸上,江梦南如花般的笑靥和振奋人心的话语,一直向我们传达着她的积极与豁达,我们也难以避免地将情感寄托在她的成功的光辉之上,跟随她云淡风轻的讲述,对她漫长的寂静之旅抱有模糊的想象。当我们无法切身实地感知这份艰难,榜样们的成功似乎被与生活的现实隔开。然而平淡之间荆棘满途,无声之处穷鸟触笼。
江梦南的故事之所以感动中国,是因为她在每一个晨起的刻苦,每一次失落中的坚强,对生活永不放弃、充满希望。这些琐碎而细小的选择与坚持,筑起阶梯,让她“一步一脚印”地踏入梦想殿堂。她的坚毅如何印证在我们自身的生活选择中?如何将榜样的力量、感动的故事“再生活化”?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位网友说:“一遍一遍流泪看着江梦南的视频,不是因为她的清华博士身份,而是因为她的‘难’,她父母的‘难’。更是因为自己的畏难,自己的脆弱,自己的胆怯,自己对正能量的需要和渴求。每个人都需要‘力量’笑着面对未知前路,所谓共鸣或许只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苦苦坚持和渴求。”
真正的“榜样的力量”就在于,以同样平凡的身躯,向所有对困难抱有畏惧之情的人证明,每个付出足够努力的人,都能改变命运。不管当下面对什么,生活都要向前。
03 高歌!感动被时代托举
过往印证前路,星火可以燎原。
正因为懂得“被关上一扇门”的辛酸苦楚,江梦南拥有更强大的动力去帮助他人。在接受观潮君采访时,江梦南说她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因而本科与研究生时期她都在药学领域埋头耕耘。考上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之后,她当选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第五任会长,一面致力于解决生命健康难题的科研工作,一面从身边开始,奔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尽其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江梦南的逆袭之路上,也总有温暖援手。虽然生活曾“吻之以痛”,但成就江梦南的,远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与苦难相对的,来自世界的温暖。父母、亲朋好友、每个时期的老师、同学及更多的“陌生人”,成为了她聆听世界的“助听器”。
春秋有序,则人民不亏时彦。时代、社会、国家无时无刻不在托举着每一个个体稳步前行。
对江梦南来而言,给予她呵护的不仅是父母之爱,还有来自社会的爱,来自国家的爱。即使在无声的世界中,仍然有无疆大爱将山川大地、鸟语花香填满温柔色彩,正是这种无形的“温柔托举”给“江梦南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我们从江梦南的感动故事中,读到“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读到了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个人进取的“稳压阀”,更读到了个体人生与民族共同意识的“双向奔赴”。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正是因为整个社会都蓬勃向上向善,鼓励每个个体的价值力量,无数感动中国的精神榜样,才能被“托举”到光芒之下。也正因为有无数个“江梦南”永不止息地拼搏奋进,整个国家才能以“河流汇于江海”之势迸发激昂精神,书写时代华章。
“感动中国”是一扇窗,江梦南像一面镜子,面镜而照,奋进力量坚若磐石;探窗而视,时代精神凯进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