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千百年来,草原上丰美的水草养育着马背上的民族,也孕育了北方民族灿烂的草原文化。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保护草原就要走进草原,更深入地了解和关注草原文化,对草原保护与修复、建设与管理,或将有着重要的作用。日前,《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中国农大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堃教授进行了专访。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澳洲大草原、欧亚大草原、北美大草原,只有欧亚大草原产生了灿烂的草原文化。为何如此?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待解之谜。”王堃说。
草原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王堃说,草原文化的产生需要3个基本要素: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比较稳定的人群,他们的生活基质——草原,有物质循环、营养转化的中介——草食家畜。其中,通过放牧这一环节加以连缀、耦合进化成草原放牧生态系统。草原放牧生态系统的形成,赋予了社会和文化持续发展的能力。
就草原文化的6个特征,王堃进行了详细阐述。
天然性文化本性:文化中形成了具有强烈的归顺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师法自然的价值观。这一观念的主流继续发展便形成了天然性特征的文化本性。
前仆后继性文化轨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欧亚草原上,鲜卑、契丹等民族无不在这里建立牙帐,统一漠北,进而统一蒙古高原,甚至问鼎中原。
流动性文化形式:任何时代的文化特征,都是一定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的反映。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草原民族的游牧狩猎生产方式的一大特征,是追随水草、靠天养畜、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自由地放牧。
尚武性文化心理:恶劣多变的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艰苦的游牧生活,以及为争夺草场和畜群所进行的连绵不断的征战,造就了草原游牧民族通力合作、所向无敌的精神气概。
开放性文化精髓:游牧民族四海为家,视野宽阔,能够广泛接纳各种文化,对外来文化不排斥,能够恰到好处地融合、吸收异族文明。
诚信性文化内核: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和战争的经常性,决定了游牧人以诚信为最高道德水准。
王堃提出了5点草原文化的生态哲学思想。
“人天相谐”的生态存在论:草原文化的基本命题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
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蒙古草原文化十分重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人及万物有赖于天地而生,是蒙古草原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古老的认识。
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价值观:“世上万物以天地为根”,天是有感情、有眼、有神力的万能的神,赋予生命,主宰着一切自然事物和人世的福祸吉凶,掌管着世间的赏罚。
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蒙古草原民族“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将人的伦理观上升到“自然法”的高度,或者说,将“自然法”灌注到社会伦理层面,这些均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简约实用的朴素生态主义消费观:形成了厉行节俭、杜绝浪费、废物利用等极富生态化的消费理念和行为。
游牧文化与草原文化有何区别?
王堃说,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都是游牧生产方式和游牧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构成游牧文化的具体要素。
“对比来看,草原文化是一个明显的用地理概念限定的文化概念——草原文化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共同的生产、生活、民族、心理、历史、情感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化,而游牧文化则属于一个经济概念限定下的文化概念,即在游牧经济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王堃说。
草原文化同传统的游牧文化特别是蒙古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也有着诸多区别。王堃举例说,作为地域文化的草原文化,主要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据,而作为经济文化的游牧文化,主要是以生产方式为依据。草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以中国北方地区为例,从距今大约70万年前开始,这里就有远古人类繁衍生息,而游牧类型的发生,有意见认为它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依草地资源的分布而蔓延于世界各地,而游牧文化的分布,则主要存在于从黑海延伸至蒙古的欧亚大陆草原、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区高原等5个主要游牧地带。
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在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游牧文化积累了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之间矛盾的宝贵经验,创造了一整套适应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条件的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等,“这些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今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有着积极作用。”王堃表示。
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欧亚草原从贝加尔湖绵延至多瑙河畔,从黑海北部到中国长城以北,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区域。这一广阔区域,自古以来居住着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语言、种族上相互交叉、联系多样的诸多草原民族。他们既是原始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发展者。”王堃解释说。
草原丝绸之路是在整个“丝绸之路”体系中形成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路程最远的人文通道,其东起蒙古高原东部边缘,西经南西伯利亚、中亚,进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达东欧的喀尔巴阡山脉。
“草原文化是草原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而草原丝绸之路沿线曾是草原文化最集中分布、最繁荣发达的核心地带。绵亘万里的草原丝绸之路,作为欧亚草原人类迁徙流动的大通道和连接东西方的大陆桥,曾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王堃说。
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