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来,外卖行业频频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先是月初一外卖小哥为报复顾客差评,在其外卖中小便,这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愤怒与担忧;后有女学生大肆辱骂外卖小哥,导致其辞职,这则引起了严惩女学生、同情外卖小哥的广泛呼吁。再加上常被报道的“外卖骑手违章”“外卖骑手破防”等事件,外卖行业从诞生伊始就一直牵动着社会的情绪与神经。(12月10日 澎湃新闻)
在这样的舆论关注中,其实持续存在着一些复杂对立的情感。一方面,面对那些遭到老板、顾客严苛对待的外卖骑手,人们呼吁着对外卖员的理解与尊重;但面对一些道德败坏,甚至危害顾客和公共利益的骑手,人们也表达着自己的愤怒和对骑手群体素质的质疑。这些截然不同的情绪,随着不同性质的事件而次第出现,有时候也会彼此“斗嘴”“打架”,这反映出了公众对外卖骑手群体、对外卖行业的复杂心理。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将对个人的情绪上升到了整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努力工作的奋斗者,也都有胡作非为的“捣乱者”,我们不能把对个例的认知直接上升到对整个行业的印象,这显然是不够理性的。而模糊了个人与行业的界限,往往会带来情感的“越位”。
多体谅、多关照、不要行业歧视,这是面对外卖员“受委屈”的报道时一些人的常用话术。可所谓的“多”关照,是否又是另一层面上的行业歧视呢?另外,这种“多关照”也经常会成为开脱与包庇的借口:面对因怕顾客投诉而违章、哭求交警放过的骑手的辛酸,有人希望能“包涵些、宽容些”,但他们是否知道这些横冲直撞的骑手,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多少风险呢?对于外卖骑手的辛苦,对他们的“理解体谅”,的确是人之常情,但这不能抵消他们的错误,也不该上升为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整体态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难处,这不是能为问题开脱的理由。外卖行业是各行各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也并无特殊,我们应该以相同的态度来看待,而不应出于对其从业者的情感而“特殊关照”“特殊对待”。
如果能只把情感留给骑手,而将理性代入行业,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关照不够、体谅不够的不是行业外的我们,而恰恰是行业内的管理者。微薄的薪水和高额的罚款,“逼”着外卖员们争分夺秒,甚至违反交规;严苛的评价机制,使很多骑手压力巨大,甚至“崩溃破防”;不完善的用户隐私保障机制,使一些投诉顾客遭到骑手的骚扰甚至威胁……种种乱象说明着外卖行业的诸多机制需要完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也说明着光靠我们的“理解体谅”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将理性分析代入行业,解决的方式才能行之有效。为解决大学校园里经常出现的外卖失窃问题,中国计量大学上线双面取餐柜,既避免了失窃问题,又方便了疫情防控;一些网友提出设置顾客的匿名评论功能,以避免遭受不良服务后的“敢怒不敢言”。这些都是就问题说问题、把理性代入行业问题的典范做法。
把情感留给骑手,把理性留给行业,就是要让二者各司其职、各就各位。当然,情感和理性也不应完全割裂:对待骑手的不易,我们既要适当理解、体谅,但面对其侵害顾客与公共利益的行为,也要坚定杜绝;面对行业的问题,我们当然该积极监督与批评,也可以适当考虑行业不成熟等实际问题,从而给出更加合理实际的要求。情感与理性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面对不同的对象,既有其主次,亦不可偏废。唯有如此,我们对外卖骑手、对外卖行业的评判才能更加客观,骑手的个人发展与行业的整体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前进。
文/卢家驹(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