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对于“废话文学”,有人觉得它轻松、幽默;但也有人认为,它毫无信息量。11月3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题为#废话文学让人快乐是因为幽默吗# 的短视频,这一话题也一举冲上热搜。“废话文学”的流行,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态?说废话和幸福感到底有没有关系?央视新闻的这条视频也对此进行了探讨。(11月3日 央视新闻)
现代社会高速运行,个体时间和精力成本攀升,甚至说话也要讲求效率,讲废话成为一种奢侈。但就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废话文学”竟一路走红,这实在是出人意料。
作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文化现象,废话文学虽被青年群体广泛接受,但其为人诟病之处也非常明显。首先是表达无意义问题,“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之类的重复叙述,确实也实现了“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表达效果;其次,这种无脑重复的无意义表达是对使用者语言组织能力的消解,这种不规范语体的泛用,也体现出使用群体语言表达能力的匮乏。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形成一股风潮,其背后自有独特的价值。笔者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废话文学”是当代年轻群体对现状的一种“反抗”。一来,面对苛求效率的现实困境,这种以“失谐”的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的插科打诨,能够有效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紧迫感,是对现有生活的调剂;二来,“废话文学”也是在以无伤大雅的幽默,嘲讽当下互联网时代无用信息爆炸的状况,是对垃圾内容遍地开花的反击。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如某位网友所说,又有多少人愿意听你说废话呢?你还能跟几个人讲废话呢?在这个意义上,“废话”建立起与人际关系的联系,成为亲密关系的体现,“能够互说废话”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交往标准。
也许“废话”几乎没有表意功能,也不能带给主体什么附加价值,但有些时候,“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给“废话”留一点生存空间,也是给奔忙的灵魂留一片栖息之地。
国画中有“留白”技巧,讲求留有适当的空白篇幅使得整体画作更加和谐美观。笔者以为,“废话”便是生活这张画卷上的留白之处,或许没有内容,但不是没有价值。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论废话》中所说,“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点意思”。
文/温婧如(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