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两山论”护航下的“千年鸟道”——湘赣两省携手保护候鸟迁徙通道推动绿色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2021-11-03 11:49:29 红网时刻

编者按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接连交出令人欣喜的答卷,也获得了多国生态学者的肯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位于湘赣交界处的“千年鸟道”得到有效保护,昔日令人心痛的“千年鸟道之殇”,变成今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话。请看——

10月9日夜,雨雾绵绵,记者来到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南风坳,这里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是“千年鸟道”核心区域。

我们探访的“千年鸟道”,就在湖南桂东县、炎陵县、江西遂川县等地被南风面、齐云山、八面山等海拔超过2000米高山环抱形成的隘口,这是具有地理辨识性的高山通道,是我国中部路线南迁候鸟必经之地、全国第二大候鸟迁徙通道。“千年鸟道”或许远不止千年,在人类涉足之前就已存在,只是那段漫长历史不为人知而已。

夜空中,只听一阵阵清亮的鸟鸣越空而来,萦绕头顶,又渐行渐远,让人心驰神往。当地人说,每逢农历秋分前后,山谷中会形成一股强大的上升气流,不远万里而来的候鸟,在这里短暂休息、补充体力后,正好利用这股气流,乘风而起,再次踏上南飞的漫漫征途。

然而,囿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限认识,历史上当地形成了一种捕鸟、打鸟、吃鸟的不良习俗,尤其在10年之前,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千年鸟道之殇”一度深深震撼了人们。痛定思痛,当地党委、政府开始认真思考人与候鸟、人与自然的关系,林业部门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想方设法让南飞的鸟儿在这里欢快觅食后,振翅南飞,尽快恢复满目青山绿水、鸟儿翩跹起舞的壮美景象,“千年鸟道”上再次鸣响了生态和谐之音。

不堪回首的“千年鸟道之殇”:“鸟塘”不是鸟的天堂,而是南迁候鸟的折翼之地

在湘赣交界的山区村落,曾经存在数千个大大小小的“鸟塘”。“鸟塘”实际上是捕鸟人的窝点,存在有很长的时间了,有些“鸟塘”还有很坚固的永久性设施,可以遮风避雨。捕鸟人在这里张网、点灯,吸引并捕猎候鸟,高峰期甚至有数百人在山上捕鸟。

“‘鸟塘’是历史形成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捕猎鸟类是当地山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以至于在家族分家的时候,还会将其作为资产,指定继承关系。当时估算,一个‘鸟塘’捕猎的候鸟,可以卖数千元人民币,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沤江镇青竹村老村支书陈昭仁说。

在湘赣两地采访相关人士,提及候鸟的问题,他们言语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因为当地长期存在着捕猎、售卖候鸟现象和食用候鸟的陋习,此前,深居大山的人们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

“当地曾经流传着吃鸟能给小孩‘开斋’的说法,哪家小孩要学说话了,或小孩说话不利索、声音不响亮,这家大人就会想方设法弄来一只鸟,杀了做成一道菜给小孩吃。”市林业局野保科科长洪淑芬说,“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的做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甚至还有可能感染鸟类身上的病毒。”

“每到候鸟迁徙季节,数万只候鸟从塘口飞过。如果是雨雾天气,这些鸟就飞得特别低,只要前面支起一张网,在网后点亮一盏灯(后来用强光手电),无数的鸟就呼啦啦地扑向灯光,被粘在网上不断挣扎、哀鸣,有些鸟野性强,一直挣扎到死。这时候捕鸟者就上来像拔萝卜一样把粘在网上的鸟收进麻布袋,那场面,不忍看。”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介绍说。后来人们生活改善了,捕鸟卖钱的现象有所收敛,但是由于狩猎的刺激和冒险心理作祟,还是不断有人上山捕鸟,包括一些外地人。

“难道这些现象就一直没有人管吗?”记者问在此带队巡逻的桂东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黄志敏。“此前,候鸟保护的法规并不健全,仅对珍稀、濒危鸟类明确了刑事责任,而其它普通鸟类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所以当时能采取的措施比较有限,主要还是劝返、驱离,不像现在这样可以直接采取强制手段。”黄志敏说。长期以来,吃鸟陋习的存在以及法律的不健全,鸟类保护措施曾经一度乏力,导致这一带捕鸟、打鸟、食用鸟的现象长期存在。

直到2012年10月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彻底震撼了人们。中省媒体关于桂东“千年鸟道之殇”的一系列报道,直观地反映了当时非法捕猎迁徙候鸟的现状。相关报道迅速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林业局迅速下发了《关于严防乱捕滥猎候鸟等野生动物非法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对候鸟的捕猎活动,加强对野生动物经营利用活动及市场的执法监管。

“千年鸟道之殇”也深深刺痛了人们的心,促成了当地党委和政府迅速采取果断行动,铁腕出击整治非法捕猎乱象。

“捣毁鸟塘是最关键、最直接的行动之一。”曾担任过县林业局局长的副县长黄嘉荣对这一段历史有着深刻的印象,他介绍说,当时县委、县政府组织精干力量,集中捣毁了几千个大大小小的鸟塘,并恢复了植被。不仅如此,恢复植被后,还定期回访巡查。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统一调度,林业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候鸟保护宣传教育,对可能存在的捕鸟窝点开展重点巡防,公安部门(森林公安)直接打击非法捕猎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查处饭店酒楼非法出售野生动物制品和市场非法售卖候鸟行为,交通部门严厉查处非法运输候鸟行为等等,直接斩断了非法捕猎候鸟的利益链条。

一系列霹雳行动,迅速有效地遏制了非法捕猎候鸟的行为,“千年鸟道”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和谐共生的喜人景象: 红色护鸟联盟正演绎一段湘赣边合作的佳话,确保了候鸟平安迁徙的生命通道

“千年鸟道”延绵几十公里,涉及周边两省三地几百万亩山林,管理难度极大,需要各方发力、久久为功。湘赣两省相关市县携手合作势在必行。为此,在两省三地党委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红色护鸟联盟应运而生,成为“千年鸟道”保护的一股中坚力量。

南风坳保护站,一边是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另一边是遂川县营盘圩乡小夏村。2014年开始,南风坳候鸟保护站由湘赣两方安排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一起执勤,携手保护候鸟。“临时党支部的牌子也马上要挂起来了!”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村支书李辉勇有点骄傲地说。

江西省遂川县营盘圩乡小夏村党支部书记邱诗雄告诉记者,以前在执法过程中,受管辖权限制,非法捕猎者在湖南江西地界两头窜逃,经常贻误战机。从2014年开始,双方开始联合行动,布下一张没有缝隙的大网,大大提高了打击的有效性。

2020年6月,湖南桂东县、炎陵县和江西遂川县以党建为引领,共同倡议成立湘赣两省“千年鸟道”红色护鸟联盟,红色护鸟联盟由遂川县营盘圩乡、桂东县沤江镇和炎陵县下村乡共同具体实施,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依托党组织和党员志愿者,围绕“护鸟组织联建、护鸟执法联管、生态教育联手、生态经济联谋”四项重点措施,充分发挥两省三县三乡在推进候鸟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千年鸟道”区域品牌方面的联动作用。

“这一区域正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因此,我们注重发挥革命老区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在护鸟联盟内设立临时党支部,成员由湘赣两省三县交界村庄的党支部负责人、护鸟队员和志愿者中的党员等组成,共同开展候鸟保护、联盟党建等工作,并在组织内推选3名党员作为护鸟联盟日常事务负责人,抓实候鸟保护工作。”黄嘉荣说。

目前,在湘赣联手保护之下,禁止捕猎候鸟的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作为轮值县的桂东县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局长郭旭升介绍说,今年,根据鸟类专家的建议,桂东县启动了“昆仑2021”百日攻坚,并把候鸟保护巡逻时间提前了几天,在候鸟迁徙重要区域增设高清红外摄像 5个,加大了监控覆盖面;在全县范围内设立5个保护站,自8月下旬就开始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县自然资源局、森林公安局组建一支30人的巡查队伍,在候鸟迁徙路线上全天候巡逻。

巡逻队员会根据天气情况安排巡逻时间,但是每晚必须上山巡逻。一方面是起宣传和震慑作用,一方面是制止和打击铤而走险者。截至目前,桂东县共立非法狩猎案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查获候鸟活体13只(已放归大自然)、死体10只(已作无害化处理)。

对非法捕猎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是保护“千年鸟道”的基本前提。从桂东县公安局通报的情况来看,虽然保护“千年鸟道”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但还是面临不小的压力。部分犯罪嫌疑人明明知道非法捕猎候鸟要追究刑事责任,惩罚不可谓不重,偏偏要去碰这根“高压线”。

黄嘉荣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说,被抓的有很多是年轻人,他们也只是在前辈嘴里听说过捕鸟的故事。他们明知违法成本很高,还是披荆斩棘钻山窝去捕鸟,就是侥幸心理作祟。这种行为,与酒驾、超速等违法行为非常相似。

“非法捕猎者比我们熟悉地形,被我们发现之后,往往不要命地逃窜。这给我们的抓捕带来了比较大的风险。”桂东县森林公安局局长李城熠说,毒蛇、悬崖、嫌疑人携带的砍刀,甚至土铳,是队员们面临的主要威胁。

2019年8月的一天,巡逻队在围堵5人捕猎团伙时,一位带队领导被对方一把推下10余米高的悬崖,造成锁骨骨折。事后,这些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这样的惊险经历,在“护鸟人”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正是有着一群敢于以命相搏的人拼死保护,“千年鸟道”才能真正保持安宁。

由于守护的区域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不法分子也逐步选择越来越偏僻的地方捕鸟,增加了监管难度,对此,林业部门也想了不少办法。把昔日的捕鸟人转变为护鸟人,是应对新情况的需要。“只有这些捕鸟高手,才知道哪些地方是最适合捕鸟的地方,安排他们去值守巡逻,能更有效地堵住漏洞。”沤江镇副镇长陈乐青说。

“保持高压态势,需要两手硬。一方面,充分发挥红色护鸟联盟的联动作用,湘赣两省林业、公安等部门和广大护鸟队员及志愿者联合开展候鸟保护巡逻与护鸟执法,有效切断跨乡镇、跨省域的捕猎贩卖候鸟犯罪链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打击力度,紧盯捕猎、贩卖、加工食用关键环节,露头就打,久久为功。”市林业局野保科科长洪淑芬说。

从2012年12月的《桂东、炎陵、 遂川三县边界候鸟保护联防联保公约》,到2020年6月的红色护鸟联盟,“千年鸟道”上爱鸟护鸟的正能量正逐步成长壮大起来,这也必将成为湘赣边合作的一段佳话。

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 涵养生态文明新风,催生绿色发展动能

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越来越多的人从利用者转为保护者,吃上了“生态保护饭”,当上了野保员、林保员。桂东县有专职护鸟员20名,他们分布在5个监测站,守护着桂东境内涉及50万亩山林的“千年鸟道”。同时,更多的捕鸟人已经转行,借助脱贫攻坚政策扶持,种植茶叶、黄桃、南竹,生活越来越好,靠捕鸟为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今年56岁的熊福良,是南风坳候鸟保护站专职护鸟员,2014年以来,他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巡查,发现可疑人员及时劝返。”熊福良说。此前,他也曾经参与过捕鸟,现在,他成了专职护鸟员,这是沤江镇专门安排的公益岗位,每个月有1130元工资,候鸟过境的3个月特防期,每个月还有1500多元的补贴。

近年来,湘赣两方定期联合开展候鸟保护科普、法治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等系列宣教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通过曝光非法猎捕、经营、食用候鸟等野生动物的典型案例,引导企业、公益组织和普通公民开展爱鸟护鸟、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这是值得长期坚持的好做法。

“保护候鸟的宣传,有时候小孩子讲话比我们大人讲话更管用。”桂东县自然资源局野生动物保护股工作人员黄杲睿说,候鸟保护进课堂效果非常明显。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推动文明习惯养成,是“千年鸟道”与人们永续友好互动的有效保障。黄杲睿从事野生动物保护12年了,对此深有感触。

遂川县营盘圩乡小夏村党支部副书记黄石华说,到了9月,学校就会专门开设候鸟保护科普课,并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向父母宣传候鸟保护知识。“孩子们的话,家长特别容易接受。”黄石华说。

在红色联盟中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爱鸟护鸟党员志愿者,越来越多党员群众自愿加入到爱鸟护鸟、保护生态、保护资源队伍中来,以红色文化和候鸟文化为核心的“千年鸟道”区域特色文化基本形成。

在做实边界候鸟保护工作的同时,两省三县依托护鸟联盟合作框架, 深化定期互访机制, 相互谋划、交流发展之道,充分发挥三县各自在候鸟展演、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旅游推介等方面相互合作、互通有无, 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使候鸟保护工作与县域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今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构建“一核两区四组团”空间格局,其中“两区”就是构筑罗霄山—南岭生态涵养区,建设连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生态走廊。“千年鸟道”正好处在这个生态走廊上。

抢抓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会,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是“千年鸟道”长治久安的根本出路。可以积极争取建设一批生态旅游项目、生态涵养项目、森林提质项目等,通过发展候鸟观赏、避暑旅游、乡村农家乐等生态产业,建设鸟类博物馆、开展国际性科普文化交流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借助“千年鸟道”开辟当地群众致富新路子。

擦亮这张湘赣边区域合作生态名片

□ 之 文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将湘赣边区域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

罗霄山脉是湘赣两省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两省合作交流的风景线,两省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区域合作由来已久,成效斐然。

湘赣两省携手打造的“千年鸟道”红色护鸟联盟及一系列配套措施,旨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两山”理论。共同构建“党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格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湘赣边区域合作一张生态名片。

擦亮这张生态名片,要深化内涵,坚持绿色发展。“千年鸟道”位于湘赣边生态走廊核心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保护“千年鸟道”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要以此为依托,善于设置议题,创新发展模式,打好生态牌,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态休闲游提质升级,依托区域内众多知名景区、特色村落、生态休闲、田园观光等,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区、研学旅游基地、民宿客栈聚集区、自驾车营地等旅游综合体,促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

擦亮这张生态名片,要扩大外延,坚持“红”“绿”结合。湘赣边是红色资源富集的区域,做好红色文章大有可为。要讲好井冈山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湘南起义的故事,串联湘赣边区域红色资源,形成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创新开展“文化+旅游+教育”的发展模式,共同打造全国知名的湘赣边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要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绿色发展的故事,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来源:郴州新闻网 作者:全媒体 谭志文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