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副局长酒后伤人”事件反转,别让情绪走在事实之前

2021-10-24 20:53:31 红网时刻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平安漳县微信公众号22日消息,近日网上传播“漳县公安局副局长酒后打人并调戏女生”的信息系谣言。事实为举报人陈某因多次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心存不满,尾随、挑衅副局长董某并拍摄视频,在网络发布不实信息,意图引导舆论进行敲诈勒索。

本以为是“官大欺民”的权力滥用,不想却是“自导自演”的蓄谋敲诈,从群情激奋为陈某“伸张正义”到真相大白后“鸣金收兵”,民众苦“猜中了开头,猜不中结尾”的反转新闻久矣。面对此类新闻,为何我们常不自觉让“情绪”走在了“事实”前面?

“事实”在后,是碎片化信息呈现出的“片面真实”带来的一叶障目。在各类媒介平台“百花齐放”的传播环境中,为追求新闻即时性,媒体常常未经审慎甄别,未等事件全貌显现便抢先报道所掌握的部分信息,为新闻反转埋下隐患。在接到陈某的举报信息后,不等相关部门调查,一些媒体便将陈某所述“局长打人并调戏女生”一事公之于众。由于新闻视角往往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倾向,“村民小陈”的第一人称叙述让受众极易将这片面的“一家之言”等同于事件的“来龙去脉”,对副局长董某欺压百姓之举的口诛笔伐便开始了。

“情绪”在前,是刻板印象和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影响了我们理性判断的能力。反转新闻常萌发于涉及“医患矛盾”“性别差异”等敏感社会议题的事件,因其仅频少量信息便足以引发民众的情绪高潮。这一事件中,正是“官民纠纷”刺激了大众的敏感神经,副局长董某和普通村民陈某之间的矛盾,很容易被标签化为“官”与“民”的博弈。在社会观念里,有身份地位的一方被赋予更多的隐性权力,我们不自觉认为相比于“副局长”,看似无权无势的“普通村民”更可能善良无辜,加上媒体常常报道的官员滥用权力事件给我们塑造了一定的刻板印象。于是,尽管调查结果未出,为平民百姓“伸张正义”的大旗早已高高竖起。

新闻的频频反转不仅消耗了公众情感,破坏了媒体公信力,群情激奋的声讨浪潮更可能给事件中真正无辜的一方带来网络暴力等不可挽回的伤害。治理反转新闻,首先呼唤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个别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借由敏感社会议题扭曲事实、煽动情绪的行为;其次,作为新闻“守门人”的媒体需坚守真实红线,加强新闻核查,全面报道多方观点,用调查守卫发言权,防止片面信息错误引导大众情绪造成恶性舆论事件;最后,面对信息洪流的公众既要谨记“未知全貌便不予置评”,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同时要警惕刻板印象带来的认知偏差,同理心可贵,但在是非判断面前,不可让一时的情绪扭曲了对于真相的考证。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理当“三管齐下”,一同为营造风清气朗的舆论生态而努力。

《沉思录》中说,“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观点而非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视角而非真相”。在下一个争议性新闻出现时,发声之前请确认自己已知事实“全貌”,别让情绪走在了事实前面。

文/欧慧晶 (山东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欧慧晶 编辑: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