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普通人维权到底有多难?22日《新京报》发布了一则《网购假货投诉举报后,我被生产商找上了门》视频消息引发人们共鸣。视频中UP主“容我想想”表示前一段时间网购了四款羊肉串,检测结果显示全是假的。经过一个多月和商家、平台、相关部门的反反复复多方沟通,终于还是维权失败。其个人信息被泄露、商家用假报告应付、平台迟迟无回应……生产商也电话找上了门,表示“退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直以来,“维权成本高”“程序复杂”“多方踢皮球”,往往让许多消费者被迫搁浅在了维权的半路上,最后只能落个不了了之。这不光打击了维权者的信心,纵容了黑心商家的嚣张气焰,更助长了消费市场中的不正之风,削减了监管部门与法律的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而如今又出现投诉者遭遇信息泄露的危险,则更加剧了人们对如今某些市场现状的担忧。
每一个维权受挫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位维权者的阴影,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只会导致一群人徘徊不敢前。此事件中,UP主得到的最好结果不过是商家全额退款,但其举报与下架产品的诉求皆未有下文,商家仍然无损失地卖着假肉。而现实中的“维权难”,也让大多消费者迫于时间与经济的成本而倾向于选择息事宁人,一小部分热心疾呼者碰头之后也只得归于静默。或许少数涉及较大交易的消费者能够顶住压力,最终得以如愿以偿。但像“西安奔驰车主维权事件”“ 4·19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中,当消费者只能用一种“不体面”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时,这维权的性质还是应有之味吗?这样的维权状态是否更加重了后来人的顾虑?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可能是某些商家惯用的说辞,的确,我们在面对商家的无心之失,可以选择谅解。但是面对显然是为谋私利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又岂能是用“卖惨”“退款”来敷衍的?在此次事件中,找上门来的生产商当然不会承认其产品问题,甚至还在电话中开脱是“包装被假冒”。一套套的话术仿佛事先准备,丝毫不见其言语中有悔改之意。也许这次风波让其在短时间内有所收敛,但是“风头”过后变本加厉也未可知。此外,既然有些商家食品原材料可以造假,并且想尽法子逃过监管,那么食品添加剂、生产日期等关键指标,是否也能如法炮制,最终蒙骗监察部门以及消费者的眼睛?这一步的退让,很可能是黑心商家的得寸进尺。
对于部分平台与监察部门,“踢皮球”“打太极”,甚至是公然“护短”,只会消解其公信力。投诉者前脚举报,后脚就有厂家找上门来,这又是谁在无意或有意之中透露了投诉者信息?值得玩味的是,经UP主举报,相关部门表示对商家处理结果不予公开。被投诉者没有得到信息查明与公开,反而将投诉者的信息泄露出去,这明显是不合常理与法理。保护维权者的隐私应当是平台方以及监察部门最基本的常识与责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维权者的人身安全,如若因信息泄露遭遇骚扰或其它不测,平台与监管方更难逃其责。针对黑心商家违法行为,平台与监管部门不严查就是纵容,而有意泄露维权者信息的行为更无异于助纣为虐。
在近段时间内我们看到部分网红餐饮店频频翻车,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监察部门能及时处理到位。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某些领域,对于部分平台,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以及效率仍需得到改善。这事关每一个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更需要平台与监管部门发挥主体作用,简化投诉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摆正自身位置。让消费者知维权、敢维权、能维权,维权行之有效,这是不再让维权者跌倒在半路的前提保障,也是健全消费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
文/魏泽鸿(湖南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