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姜松荣:渔樵耕读话春秋

2021-10-11 16:23:13 红网时刻

华夏文明是一种以农耕文化为基调的文明形态。渔、樵、耕、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涵养了具有丰富、广泛、朴素而深远的精神信仰、民俗风情、价值取向、礼仪人伦等文化特质。五千年的历史文脉,基本上沿着农耕文明的线索演绎下来,它的深层意蕴永远成为了国人心底的一种情愫,一种依恋。

渔樵耕读是古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状态。一些历史典故寄托了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认知态度与人生理想。典故可能是一个代表性人物的生活经历,通过民间的流传与历史的演绎,便赋予了朴素而深厚的文化意涵。严子陵才高八斗,与汉代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却婉拒皇帝邀请,不事朝政,选择了垂钓江渚、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这无疑彰显了平民百姓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积极认知与自由闲适的主动选择。朱买臣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他早年以砍樵为生,卖柴换米,弊衣蔬食,他依然苦读诗书,甘之如饴,终成大器。舜帝躬耕历山,接济贫苦,敬父孝母,崇德厚仁,终于成就帝业,名垂千古。战国谋士苏秦留下了“锥刺股”的苦学佳话,尽管少年贫穷,却因饱读诗书,游说列国,最后身挂六国金印,衣锦还乡。这些关于渔樵耕读的典故其实都是普通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的象征,借助一个典型的符号,浓缩了古代文人的希冀与理想。由于这些典型的人物与经历具有普遍性,其散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和示范性,受到人们的欢迎、接受与崇拜。

延绵了数千年的农耕文化随着现代工业的繁荣而逐步淡出了社会的中心,先进的工具让人们获取生活资料变得简单而高效。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人们的情感与精神比以往更为焦虑和迷茫。于是,人们开始回望传统,探寻古人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从容,用寒窗苦读、终成大器来励志,自由、轻松、闲散、悠然成为一种精神慰籍与情感寄托。

渔樵耕读题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题材。明代江夏派代表画家吴伟曾多次创作《渔乐图》,而以读书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自明清以来,渔樵耕读以瓷器、建筑、刺绣等诸多形式流传下来,成为风行性题材。当代社会语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回归到渔樵耕读的生活状态,在情感上,借用传统文化中豁达态度和超逸境界作为当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调适,让人们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放慢脚步、放松心绪、放飞自我,愉悦精神便是一种时尚。

《渔樵耕读》专题系列作品,采用小品、扇面、册页、条屏、横幅、长卷等多种形式表现同一题材,探索用各种适合书斋欣赏的形式将这一题材表现得丰富而充盈,构筑一种文人的闲适与雅致。

作品欣赏

渔.jpg

《溪桥歇棹》

樵.jpg

《夕阳归樵》

耕.jpg

《南亩春色》

读.jpg

《柴门书声》

烟波搜鱼 横幅.jpg

《烟波搜鱼》横幅

逍遥江湖,隐逸乡村。一叶扁舟,水皱风轻。烟波搜鱼,瘦鲫肥豚。闲适自在,静如禅心。

林海伐樵 横幅.jpg

《林海伐樵》横幅

索居林泉,白云为邻。安贫乐道,砍樵为生。春秋冬夏,日月星辰。清风一路,悠然我心。

南亩躬耕 横幅.jpg

《南亩躬耕》横幅

 姚氏虞舜,历山劝耕。桑麻黎黍,南亩躬耕。天时地利,五谷丰登。田园牧歌,返璞归真。

草堂夜读 横幅 .jpg

《草堂夜读》横幅 

草堂夜读,周书诗经。天文地理,官庶人伦。柴门经史,几案丹青。思接千载,意通古今。

《烟波搜鱼》条屏.jpg

《秋江独钓》条屏

《林海伐樵》 条屏.jpg

《负薪听泉》条屏

《南亩躬耕》条屏.jpg

《田园牧歌》条屏

《草堂夜读》条屏.jpg

《林泉伴读》条屏


《渔樵耕读》册页

(请横屏浏览)

《渔樵耕读》册页.jpg

《渔樵耕读》十米长卷

《渔樵耕读》十米长卷.jpg

作者简介:

姜松荣,196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曾应邀赴美讲学并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出版有《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的伦理原则》等著作,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共六项,在《美术研究》《美术》《装饰》等知名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姜松荣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