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位在长沙八一路上,我每天都要在八一路穿行几个来回。现在的八一路,宽阔、整洁、现代,两旁高楼密布,车流如织,是长沙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时间往前推30年,这里还是城市的边缘,道路两旁都还有菜地,沿路横向走几百米,就拐出城市,到城郊的田垄、菜地里。一直以为,八一路就像城市任何一条马路一样,稀松平常,见惯不怪,直到我去长沙县开慧镇。
5月9日是母亲节,我带着家人去板仓故宅、杨开慧纪念馆等地参观凭吊,然后又去了陈树湘故居。两地相距不到9公里,再往里走一点就是影珠山抗战遗址公园。行走在这乡间,其间密布的人文历史,让你深深感受到,这是片英雄的土地,“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绝非虚言。今年五一期间,我驾车路过红34师激战过的广西灌阳县水车镇、文市乡,怦然心动。这180年或者说这100年的中国真的不容易,今天中国的进步、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们舍身忘死、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你无法不珍惜,无法不爱上它,无法不去为之奋斗!
杨开慧、陈树湘的事迹听过看过很多,大多自成体系,互不关联,一般难以连接起来。开慧镇之行让我把很多散乱的故事整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故事。毛主席、杨开慧、陈树湘都是这个故事里的人物。他们的个人奋斗构成中国共产党奋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业绩构成党史、国史的重要内容,他们的高尚品德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的重要来源。
杨开慧、陈树湘都是党史中的英雄。杨开慧是毛主席的爱人,被捕后带着3个孩子一起坐牢,本来她只要答应与毛主席断绝关系就能保命。她坚贞不屈,说: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慷慨赴死。年仅29岁。陈树湘临危受命担任红34师师长,率部队作后卫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胜利完成任务,6000多将士几乎全部牺牲,陈树湘受伤被捕,壮烈牺牲。牺牲时也只有29岁。他短暂的人生,矢志不渝跟党走,一腔热血铸忠魂,谱写了一曲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生命颂歌。这样的事迹在党史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正是无数英雄先烈用他们无私奉献、流血牺牲的大德,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意志,给党和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强大生命活力,为新的国家开辟了光明前途。
提到伟人、英雄时,我们都会觉得无论时间、空间都很遥远。历史已经远去,但却从未远离,拂去时光的尘埃,你会发现历史仿佛就是昨天,英雄就在近旁。到陈树湘故居,看了陈列,知道关于他的一些细节。他是长沙人,原来就住在离板仓故宅几公里远的地方。因为贫穷,母亲早逝,在当地无以谋生,与父亲来长沙找活路。父亲种菜,他送菜。先是在小吴门附近,后来搬到清水塘上,也就是现在八一路边上,离我工作单位不到两公里远的地方。送菜时,他认识了邻居,两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杨开慧。他见很多人在那里出出进进,耳濡目染,明白了很多道理,在毛主席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八一路上的故事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重点不是故事,而是故事里的3个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知识女性、一个穷苦孩子。最后教书先生成为开国领袖、共和国缔造者,家庭妇女成为坚贞的革命烈士、中国人民心目中永远的“骄杨”,穷苦孩子成为了人民英雄。杨开慧最后被枪杀在长沙芙蓉路边的识字岭;陈树湘牺牲后头颅被敌人割下来,挂在小吴门示众,就在八一路八一桥的尽头。
我一直思索,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他们产生如此巨大的裂变?是蕴藏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为国家争独立、为民族求自由、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大德,把杨开慧、陈树湘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团结在共同的旗帜下。这是道德的旗帜,是信仰的旗帜,是正义与自由的旗帜。他们义无反顾,虽九死犹未悔,用血肉之躯拼出了今天中华大地上的朗朗乾坤、人民江山!
学习中,我读到一个历史细节,是个可以与此交相映衬的完美注脚,让我印象深刻。延安时期,从国统区进入延安的著名作家严文井是揣着满满的骄傲来的,与毛主席见了面,长谈一天。出来时,看着满天星光,他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就是进步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就这样,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使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这一百年里,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创造辉煌开辟未来,涤荡了封建、专制、独裁等现代文明的毒瘤,把独立、解放、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富强等现代进步观念牢牢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史的每一个篇章,记载的不仅仅是党的历史,也是人民奋斗的历史,国家进步的历史,发人深省,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