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郭老师”受追捧,绝不是审丑狂欢

2021-05-06 21:29:49 红网时刻

青辣椒.jpg

前不久,网红“郭老师”出游引发各地粉丝围堵,甚至导致南京夫子庙交通瘫痪。对此,有媒体人表示这是审丑狂欢。而笔者认为,粉丝行为虽有不理智之处,但“郭老师”受追捧,绝不是审丑狂欢。相反,“郭老师”等一众“土味网红”的走红,提醒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当扎根现实,更多地关注普通人。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执迷于塑造脱离社会现实的幻境——在地域上聚焦于北上广、阶层上聚焦于中产、题材上聚焦于婚恋、教育。影视剧中月薪六千块的北漂、上漂租着市中心一百多平的精装房带薪恋爱;为孩子高考而焦虑的中产家长一甩手能就租下月租一万多的学区房。这其中虽然偶有能反映特定群体焦虑的现实主义佳作,但总体上离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越来越远。文化产业通过对特定群体的聚焦,塑造了一个“普通人”该如何生活的模板:你需要健身控制身材、你需要护肤维持姣好的面容、你需要买包来展现自己的阶层……总而言之,你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消费、习惯、品味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但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塑造的生活模板,与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相去甚远,因而文化产业对特定群体生活的聚焦,最终使得真正的普通人在文艺作品中被“象征性歼灭”。且不说偌大一个中国不止北上广深,就是在北上广深内部,也远不止月入过万的中产。在一群人为孩子的教育每月花一万块租房,只为了孩子能多点时间睡觉的同时,还有六亿人月薪仅仅一千元。因此,一种疑问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如果说你展现给我的是普通人“小确幸”的生活,那么我的生活算什么呢?换句话说:不护肤、不健身、去不起星巴克、买不起LV、一年赚不了别人一个月房租的我,还有没有做人的资格?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郭老师”等一批草根网红在各短视频平台崛起,他们展现的另一幅图景似乎更为普罗大众所熟悉。这幅图景扎根于普罗大众熟悉的生活:她们不在大城市996而是在小城镇生活,她们没有健美的身材,她们不去追逐潮流,也不奔波于层出不穷的网红店。但是即使这样,她们依然可以过着饶有趣味的生活,依然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发掘生活的可能。解放天性、毫无包袱的她们,比许多信奉“自律使我自由”的人们更加自由。她们用手机记录下普通人熟悉的生活,并用自由的灵魂赋予这种生活一丝新意。“郭老师”等一众“土味网红”受追捧,正是基于她们让许多你我一般的普通人,看到了自己生活的不同可能,而绝不是审丑狂欢。这种走红或许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极为单一的内卷时代所需要甚至应该提倡的。

仅仅靠一部手机走红的“郭老师”受如此追捧的同时,许多投资上百万、千万的影视作品却在观众当中翻不起一点浪花。这样的现状提醒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们,要将视线更多地放在普通人的生活,而非仅仅局限于自己身边的特定群体。

文/贺子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贺子皓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