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第一庭副庭长周春梅同志因不徇私情多次拒绝犯罪嫌疑人向某为其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要求,被向某残忍杀害,年仅45岁。
周春梅同志在法院工作17年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律信仰,勤勉敬业、锐意进取、无私奉献,不徇私情,严格公正司法,拒绝人情干扰,自觉执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三个规定”,以生命捍卫了原则,捍卫了法治。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周春梅的事迹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她的名字,回荡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3月31日,追授周春梅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表彰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光明日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多家央媒对她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
央视新闻联播
周春梅:用生命捍卫司法公平正义
央视《新闻联播》2021年04月09日
人民日报
头顶三尺是法律 脚下支撑是品节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9日 第06版)
头顶三尺是法律 脚下支撑是品节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湖南高院审监一庭原副庭长周春梅
在法院工作17年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原副庭长周春梅始终坚守法治信仰,刚正不阿、秉公办案,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要求。因多次拒绝为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要求,1月12日,周春梅被人行凶报复,不幸遇害,年仅45岁。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周春梅的事迹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她的名字,回荡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近日,追授周春梅同志“全国模范法官”“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表彰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人们含着悲痛和怀念,讲述她的故事,追忆她的精神。
不徇私情,用生命捍卫法治尊严
“老陈,快回家,你爱人和保洁员起冲突,被害了!”
今年1月12日,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文曲刚到办公室,便接到学校保卫处打来的电话。陈文曲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春梅这么温柔善良的人,怎么会和保洁员发生冲突?”
陈文曲已经想不起自己是怎么开车回家的了,他只记得车进到地库,小区车位上那滩鲜红的血,把他拉回现实,“我的春梅出事了!”
当从警察嘴里听说保洁员叫“向某”,陈文曲彻底震惊了。“怎么会是她?她是春梅许多次开导、劝慰的老乡、同学。”
可现实就是这样:周春梅因不徇私情,多次拒绝向某为其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要求,被向某残忍杀害。
向某,曾因把部门领导打伤、在微信群发布不利于公司的言论,被解除劳动合同。她经过劳动争议仲裁,法院一审、二审,申请检察院抗诉,都没能达到“恢复劳动关系”的目的。
“根据劳动法,以及向某与公司的劳动合同,法院依法不能支持她‘恢复劳动关系’的请求。”湖南高院审监一庭副庭长蒋琳说。
其间,向某找到身为老乡、同学,又在省高院担任中层领导的周春梅,请她给审理此案的法官打招呼。周春梅明确表示“这不可能,我不能这样做”。拒绝了向某的非法请求,周春梅又从法律、道义、情理的角度开导、劝慰向某,可向某听不进去。
当案件进入再审审查环节,到了周春梅所在的湖南高院审监一庭,向某再次要求周春梅关照。并借口看望周春梅生病的孩子,送来水果等礼物。
陈文曲记得,那天,向某扔下果篮就走,周春梅打开一看,里面有2万元现金和一个金手镯。她连忙追出去,并拨打向某手机。但向某怎么也不接电话。
第二天,周春梅把“礼物”带到单位,交给了审监一庭庭长伍斐,她们商量,派人给向某送回去。来到向某家楼下,向某仍然不接电话,无奈,只能由干警假装“送快递的”,把这些东西送还向某。
“你背叛了我们的友谊。连这点忙你都不肯帮我。”这是向某发给周春梅的微信。周春梅曾向同事刘柳感慨:“这个忙,我怎么能帮呢?她要怪,就怪我是个法官吧。”
“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品节。”这是周春梅在她的一篇读书笔记中写下的。周春梅拒绝人情干扰,严格公正司法,用生命捍卫了她所坚守的公平正义。
她的离去,激起了政法干警坚决贯彻“三个规定”的更大意志。许多政法机关干警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发表评论,表达“法不能向不法退让,将以周春梅法官为榜样,不惧暴力,坚定排除干扰、坚持公正司法”的决心。
温柔坚韧,让群众感受公平正义
周春梅的办公桌上,立着一块警示牌,上面印着《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十二条禁令”》,第一条便是“严禁接受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请托人或管理服务对象所送礼金礼品、消费卡等钱物……”
了解周春梅的人都知道,她把党纪国法铭记在心,从来不让正义蒙尘。
伍斐告诉记者,周春梅曾在法院纪检部门工作过,她对如何处理与当事人的关系,有着比别人更高的敏感度。
“我的侄儿毕业后,想在律所实习,春梅早早便给侄儿打‘预防针’,她说‘如果以后做律师,要靠自己的本事,千万不要指望婶婶去给你做什么’。”陈文曲说,老家的人知道她在省里法院“当官”,希望她能打听案件,周春梅为此给家人“支招”,“就说我人缘不好,打听不到。”
其实,周春梅“人缘”很好,每一个跟她接触的人,都被她的善良所打动。同事怀孕了,她把沙发让给同事午休,自己在地上打地铺;法官助理在业务上遇到困难,她耐心指导、无私帮助。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暖心的微笑。
周春梅是温柔的,又是坚韧的。在她办公桌的抽屉里,静静躺着一封信,上面写道“尊敬的周法官,你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全组村民都敬佩你的办事效率及不畏权贵的作风。”
写信的人叫宋义明,是株洲县石板桥村村民,之所以给周春梅写信,是因为在一起“民告官”案件中,周春梅直指当地行政部门的失误,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成功化解了多年的矛盾纠纷。
听说周春梅被害的消息,宋义明,这位敦厚的汉子失声啜泣,连连说:“这是国家的损失啊!”
在一起劳动争议案中,原告因为工伤,双腿残疾,后来又因单位改制下岗。“她一次次跟当事人原来的工作单位协调,希望能为他争取一个工作机会。20多个电话后,终于等到一个肯定的回答。”法官助理龙菲还记得,那一天,周春梅手舞足蹈,开心得像个孩子。
“法官具有了法治信仰之初心、司法为民之情怀,则必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周春梅曾写道。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她所办的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因过错被发回或改判。她曾多次获得办案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巾帼文明标兵等荣誉。
不忘初心,诠释人民法官职责使命
在湘潭大学法学院,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养浩然正气,铸法治精魂”几个大字。周春梅就从这里毕业。
在湘潭大学,周春梅递交了人生中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入党不是好看好听,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入党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不变。”在向党组织的思想汇报里,周春梅郑重地写道。
“春梅来自湖南龙山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靠着自己的勤学苦读考入湘潭大学,还获得了湘潭大学校长奖。”追忆这位杰出的校友,湘潭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黄德华的脸上满是自豪。
“春梅很有原则,她看不惯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弱者怀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和悲悯。她痛恨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东西,这种强烈的是非观、荣辱观一直贯穿始终。”周春梅的导师、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彭熙海回忆。
如今,周春梅的事迹感染着湘潭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凶手杀害了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无法摧毁我们念兹在兹的‘法治精魂’。我们必将秉承周春梅的浩然正气,用毕生的努力去烛照法治前行的道路。”湘潭大学法学院一位学生写道。
陈文曲正是在湘潭大学与周春梅相识、相知的。共同的法治信仰,让他们相爱相守。“我学诉讼法,她学实体法,我们‘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经常切磋法律问题。”陈文曲回忆,周春梅还总结出自己办案的“32字诀”,法院同事们称为“春梅工作法”。这种热情源于她对法律和法官职业那发自骨子里的爱。
周春梅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梳理裁判思路,撰写法律文书。对她而言,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审判事业,踏踏实实地办案子,是最为幸福的事。
周春梅被害,给家庭带来沉痛打击。她的母亲长时间卧床不起,回想起当年和老伴下岗后,白天当营业员、晚上摆地摊,供养周春梅上学,老人泣不成声。周春梅还有一个弟弟,在长沙开网约车,“这么多年,姐姐从来没有用手中的权力帮过我。”弟弟说。
事件刚发生时,儿子乐乐悲愤不已。陈文曲劝慰儿子:“爸爸妈妈都是学法律的,面对歹徒,我们不能以暴制暴,要用理性、用法律去解决问题。”原本准备读理科的乐乐,现在选择读文科,他说,他想学法律,将来也要像妈妈一样,做一个好法官!
周春梅的女儿还不到3岁,不知道“妈妈走了”是什么意思,还以为她只是出远门,总有一天会回来,时不时地“找妈妈”。
“春梅,春天来了,梅花开了,但你却再也见不到了。”陈文曲哽咽着说,“你用鲜血换来了全社会对法官的更大理解和支持,让‘防止干预司法’的规定广为人知。法官们能够沉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踏踏实实地办好案,以公正裁判守护人间正道、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这就是对春梅最好的怀念。”
新华社
春梅凋零 芬芳永驻
春梅凋零 芬芳永驻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周春梅
清明前夕,陈文曲又翻出与妻子周春梅初入社会时的往来书信。字里行间,是这名淳朴湘西女孩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她本已活出曾经期待的美好,成为优秀法官、贤妻良母、良师益友……但这一切在2021年初被猝然打断。
2021年1月12日,只因不徇私情拒绝为同乡打招呼,时任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第一庭副庭长的周春梅被杀害,年仅45岁。事发近三个月后,同事、家人、当事人谈到周春梅过往点滴,仍深感悲痛。她以精湛的业务水平、深厚的为民情怀、高尚的职业操守,赢得广泛赞誉。
攻坚克难追求业务精湛
作为所在庭“繁案精审”团队负责人,周春梅接手的大部分为疑难复杂案件,双方当事人矛盾冲突激烈。一次次攻坚克难背后,是她的法治信仰和忘我付出。
同事们都记得,中午就餐高峰很难在食堂看到周春梅。她常常错峰就餐,避开排队高峰,只为多挤点时间在案卷上。
在审理一起芦苇场经营权合同纠纷案时,为确定芦苇虫害损失责任分配,她研读十余部芦苇科专著,准确归纳出需要向专家证人发问的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提升“云开庭”的庭审效率和当事人体验感,她会在开庭前学习涉案地方言。
她总结出办案“32字诀”——信守程序、明辨是非;善用法理、温情司法;准确衡平、中立公正;疏导调解、案结事了。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春梅都是一个好法官。”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杨翔回忆,召集专业法官会议讨论疑难复杂案件时,他总是点名周春梅参加,因为她坚守法律原则决不人云亦云,总能提出独到见解。
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周春梅多次荣获“办案能手”称号。她所办案件经评查无一超审限、无一因过错被发回或改判。
温情司法践行为民宗旨
作为一名法学院副教授,陈文曲将周春梅视为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两人在家经常探讨法律问题。在陈文曲眼中,妻子办案的核心理念是“为权利而沟通”。
“她从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人,更愿意架设沟通平台,平等对待当事人。法律是冰冷的,法律的温情需要通过法官来释放。”陈文曲说。
对经手的案件,周春梅慎之又慎,因为“案卷虽然没有温度,但最后形成的裁判结果足以影响到每一个当事人的冷暖人生”。
周春梅生前的法官助理刘寄清还记得,因为自己的一个玩笑,平日温文尔雅的周春梅提高音调较了真。
在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因工伤导致双腿残疾,但周春梅研究发现这名当事人的诉求无法得到支持。她并未一驳了之,而是想办法帮助当事人纾困,为其争取工作机会。
“咱们案件办对了就行,法官哪能管这么多。”刘寄清开玩笑说。
周春梅当即回应:“一驳了之当然省事,但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为他们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社会矛盾才能真正化解。”
作为湖南高院“爱之光阴”义工团队的积极分子,周春梅每年主动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用募集的爱心善款购买奶粉、纸尿裤慰问福利院儿童和白血病儿童。
坚守原则捍卫公平正义
工作中,周春梅只唯法律与事实,捍卫公平正义。面对打招呼、找关系的请托,她均严词拒绝。即便是一般的“套近乎”,只要与案件有关,她都是冷面相待。
2015年,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长沙分所律师武生在周春梅手上有过一次胜诉。此后,其代理的另一起上诉案件仍由周春梅主审。递交法律文书时,他向周春梅提及上一起案件判决,表达谢意。
“上起案件是上起案件,我们严格依法判决。你把这次的上诉意见书放下就可以了。”周春梅的冷面形象让武生印象深刻。
无论关系亲疏,只要涉及案件,周春梅总是刚正不阿,坚守原则底线。向某与周春梅是高中、大学校友,与所在公司发生劳动争议进入诉讼后,多次要求周春梅帮其打招呼,被断然拒绝。
案件进入再审审查后,恰好在周春梅的审监一庭审查,向某再次请求打招呼被拒绝。后向某到周春梅家中拜访,留下2万元现金和1个金手镯。她发现后,多次退还未果,向组织报告情况后由同事退还。
向某的再审申请被驳回后,怀恨在心,蓄谋报复,在周春梅家地下车库将其残忍杀害。
向某案主审法官、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副庭长蒋琳告诉记者,此前虽与周春梅工作接触频繁,但从未听她提及此案。“事后,我们三级法官碰头研究此案确信,周春梅没有向任何人就此案打过招呼。”他说。
近期,周春梅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要让法官队伍更有底气。除了他们自身的才华和智慧外,还需要制度保障,让他们理直气壮地守护这个社会的良知和底线。”陈文曲期待,各界能够进一步认清法官队伍的风险和压力,让发生在妻子身上的悲剧不再重演。
光明日报
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04版)
“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
——追忆全国模范法官周春梅
3月31日,阴云沉沉。湖南长沙,橘子洲头,红雾般的梅林,氤氲在灰蒙蒙的水汽里。
这一天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中共湖南省委联合召开表彰大会,追授周春梅“全国模范法官”“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一直在等她,但这么多天过去了,我依然没能等到她拿钥匙开门回家的声音。”台上,周春梅的丈夫陈文曲强忍着悲痛。台下,有人摘下眼镜,有人泪流满面。
一名法官的理想
2021年1月12日,对陈文曲来说,已成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
当天,45岁的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一庭副庭长、法官周春梅,像往常一样早早离家上班。可是,刚走出车库电梯,便惨遭横祸。杀害她的犯罪嫌疑人,是同乡向某。
2019年,向某因严重违反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被辞退。此后,向某提起劳动仲裁,未获支持,向法院起诉,也败诉。向某多次找到周春梅,希望她为自己的案子给下级法院“打招呼”,但周春梅均予以拒绝。
2020年,案件再审,恰好分到了周春梅所在的审判监督一庭。于是,向某带着财物再次找到周春梅,要求她为自己的案子“打招呼”,但周春梅将财物悉数退还。
负责这一再审案件的审判长蒋琳清楚记得,直到案件办结之后一个多月,周春梅才告诉他,案件当事人向某是她的同学。
“春梅从法律层面给向某分析过,这个案子她没有道理,不可能胜诉。”陈文曲说。
在周春梅办公室的电脑桌面壁纸上,“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10个字静默无声,却透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仪。
图片当年,周春梅这位湘西姑娘从湘潭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曾在吉首大学当了一年教师,后回到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于200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高院。
“我问过她,在大学当老师比现在要轻松得多,为什么会想到来高院工作?她浅浅一笑,说:‘因为我内心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法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追思会上,湖南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唐艳泣不成声。
在民一庭工作时,周春梅所办案件标的额动辄以亿元计算,当事人想方设法拉拢周春梅,对她施压,甚至发出人身威胁,但她始终不为所动。老家不少人知道周春梅“在省里的法院当法官”,为此她约法三章,“为案子说情请不要敲家里的门”。
替老百姓说公道话
整理周春梅的遗物时,法官助理刘寄清在抽屉的最下层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被厚厚的文件压得平整。打开,是一封2018年1月13日写来的感谢信:“尊敬的周法官,行政裁定书我们已经收到,你们用几个月时间把这些事实弄得如此清楚,你们是人民的好法官,你们的裁定书让我看到了依法治国的希望。我们全组村民对您表示深深的敬意。”
落款人宋义明,是湖南株洲县石板桥村梨水塘组组长。信中所涉的“民告官”案件,源于一起绵延50余年的土地权属纠纷。
“纠纷处理了10年,你们还没有弄清楚土地范围,对得起老百姓吗?”法庭上,周春梅毫不客气地指出被告的问题。
更让宋义明折服的是,周春梅从烦琐的案卷材料中,找到了邻组占用该组土地的间接证据。
“不管案子最后是输还是赢,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能替老百姓说句公道话,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得知噩耗,宋义明难掩悲愤,“这样好的法官被人杀害,是国家和群众的损失!”
“法官一年办几百个案件,习以为常。但是对当事人来讲,可能一辈子只进一次法院、见一次法官。通过办理一个个案件,听取当事人每一个诉求,不断完善司法程序,人们的法治信仰便能逐渐建立起来。”在刘寄清的记忆里,周春梅循循善诱的声音是那样有力。
日复一日的坚守
一个个认真办理的案子,一年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周春梅维护公平正义的理想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在一起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中,周春梅敏锐察觉到被告并不是对欠付工程款认定不服,只是想拖延诉讼。为了让农民工兄弟早点拿到工钱,周春梅加班加点,不到一个月便审结了该案。原告代表带着母亲专程驱车4个多小时,送上锦旗。
2020年11月,审监一庭结案高峰期。那时,周春梅的颈椎已经痛得受不了,只能住院。为了兼顾工作,周春梅去了单位附近的医院。
“上午在医院治疗,下午就到办公室处理案子,修改和审批文书。为了争分夺秒,她平时连中午吃饭的排队时间都要节省。”谈起她,审监一庭庭长伍斐话语里满是心疼。
从事审判工作十余年来,周春梅所办案件经评查无一超审限、无一因过错被发回或改判。
在周春梅的卧室,一袭法袍熨烫得笔挺,静静地挂在衣柜里。
“妈妈呢?妈妈去哪儿了?”被外婆抱在怀里,周春梅的小女儿圆圆,用稚嫩的小手帮老人擦去眼泪。
一夜之间,周春梅16岁的儿子长大了。原本准备读理科的他,决定踏上妈妈未走完的征途,立志将来“也做一个好法官”。
法治日报
用生命捍卫法治信仰
《法治日报》( 2021年04月08日 01版)
用生命捍卫法治信仰
追记全国模范法官周春梅
“她是一名办案有温度、调解有方法的好法官。”
“她不畏权贵、公平正义,让我不会对社会有黑暗感。”
“她的离世,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损失、是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损失。”
……
3月23日,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周春梅同志先进事迹集中采访座谈会上,大家谈及与她相处的点滴,都不禁对她的逝世感到痛心和惋惜。
今年1月12日,湖南高院审监一庭副庭长周春梅因不徇私情多次拒绝犯罪嫌疑人向某为其案件打招呼的非法要求,被向某残忍杀害,年仅45岁。
日前,人社部、最高法追授周春梅同志“全国模范法官”称号;全国妇联追授周春梅同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湖南省委追授周春梅同志“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她用法治信仰引领人生选择
“党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关怀爱护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们拿什么回报党?我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为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牺牲也是值得的、应该的。”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大学本科毕业后,已在湖南吉首大学执教的周春梅念念不忘自己的法官梦想,攻读民商法硕士后以公开招录第一名的成绩考到湖南高院。2005年,周春梅进入审判业务部门工作,从此她将全部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审判事业。
她曾在裁判文书制作心得《融通法、理、情,倾心谱写裁判乐章》一文中写道:“法官具有了法治信仰之初心,司法为民之情怀,则必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
据同事回忆,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案件中,即使是非常简单的民事纠纷,也在庭前认真做好审判预案,遇到疑难问题就和大家深入探讨,常常刨根问底,不把案件研究明白绝不罢休。她把对法治的坚定信仰作为统领案件审理的方向指引与力量源泉。
她用生命捍卫公平正义
在周春梅的电脑桌面壁纸上有几个醒目大字——“说实话,办实事,脊梁不弯”。在大家眼中,她是好同事、好朋友、好妻子、好母亲。但在办案当中、在法律面前,她却总是刚正不阿、一丝不苟。
湖南高院审监庭一庭庭长伍斐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面对打招呼、找关系的请托,周春梅从来都是严词拒绝,当事人想方设法拉拢她,对她施压甚至是人身威胁,她始终不为所动。
周春梅老家不少人知道她“在省里的法院当法官”,为此她约法三章,“为案子说情请托请不要敲家里的门”。到法院工作以来,她从未办过一起“关系案”“人情案”。
向某与周春梅是高中及大学校友,其与所在公司发生劳动争议进入诉讼后,要求周春梅帮忙打招呼,而她以法院禁止过问他人所办案件为由,多次断然拒绝。因多次打招呼被拒,向某怀恨在心,蓄意报复,将其残忍杀害。
湖南省高院政治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周春梅以实际行动乃至生命坚守了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多年来,司法公正的基因早已浸润周春梅同志的灵魂血脉,她不惜用鲜血捍卫内心坚守的原则底线。
她用仁爱传递司法温情
“案子不分大小,决不能简单用几万块钱去衡量案情。”这是周春梅经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
在同事们清理周春梅办公桌遗物时,一封3年前的手写书信被发现,信中写道:“尊敬的周法官,行政裁定书我们已经收到,你们用几个月时间把这些事情弄得如此清楚,你们是人民的好法官。我们全组村民都敬佩你的办事效率及不畏权贵的作风。”两页发黄的红色单线信纸下方,落款人是宋义明——湖南省株洲县石板桥村梨水塘组组长。信中所涉“民告官”案件,源于一场持续50余年的土地权属纠纷。
在座谈会上,这位当事人告诉记者:“虽然我与周法官只见过一面,但是她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是她让我感觉到了公平正义,就算官司输了也不会对社会有怨恨。”
另一起案件当事人戴长根在回忆起周春梅时告诉记者,周法官不仅办案有温度更有方法,长达10多年的经济纠纷案她只用了一天时间调解,就让我们双方握手言和。
湖南高院领导在评价周春梅时表示,她始终注重用情、理、法融合的司法智慧定分止争,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让每一名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
她用责任扛起使命担当
据周春梅同事回忆,周春梅总是最晚一个去到食堂,她说那是为了节省排队时间多看几本案卷。
据了解,周春梅担任所在庭“繁案精审”团队负责人,很多案件都是经过一审、二审甚至是最高院发回重审的案件,其中疑难复杂案件多,当事人双方矛盾大,为啃下这些硬骨头,她时刻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近两年经她审结把关的案件达1100余件,因办案数量第一而多次获得办案能手称号。
从事审判工作以来,周春梅所办案件经评查无一超审限、无一因过错被发回重审或改判。在审理一起芦苇场经营权合同纠纷案时,为了确定芦苇虫害损失责任分配,周春梅研读了10余部芦苇科专著,准确归纳出需要向专家证人发问的问题,其专业程度令当地芦苇总场场长为之惊叹。
她认真总结办案经验,先后在《法律适用》等全国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她撰写的法律文书获首届全国法院百篇优秀文书奖。
她用和善滋育傲骨梅芬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湘西大山里走出来的周春梅,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像一株默默吐芬的梅花,时刻保持善良豁达的品质。
“我和她用8个字来概括就是‘志同道合、灵魂伴侣’。”在座谈会上,周春梅丈夫陈文曲哽咽道,她身上透着来自湘西大山深处那种质朴和善良。
作为湖南高院“爱之光阴”义工团队的积极分子,周春梅每年主动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用自发募集的爱心善款购买奶粉、尿不湿等慰问福利院的儿童和白血病儿童。
“希望我们小小的举动,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真情。”她生前接受采访时淡淡地说道。
在周春梅遗体告别式上,近百名群众自发赶往现场送别,数十万网友在网上深情追思、沉痛悼念。
湖南省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邬文生说,周春梅在法院工作17年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律信仰,勤勉敬业、锐意进取。她不徇私情,严格公正司法,拒绝人情干扰,自觉执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三个规定”,以生命捍卫了原则,捍卫了法治,永葆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
人民法院报
信仰为壤,你看,这是春梅在盛放
《人民法院报》(2021年04月08日 头版头条)
信仰为壤,你看,这是春梅在盛放
——追忆全国模范法官、湖南高院审监一庭原副庭长周春梅
2021年1月12日,一个本该寻常的冬日,却因一场蓄意行凶染上了血色。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一庭副庭长周春梅,由于坚决拒绝人情干扰,被怀恨在心的疑犯向某杀害。
在周春梅的卧室,一袭法袍熨烫得笔挺,沉默地挂在衣柜里。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只不过少了那个温柔的声音。墙上微微泛黄的结婚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陈文曲,妻子不在了。
“妈妈呢?妈妈去哪儿了?”被哭泣的外婆抱在怀里,周春梅的小女儿圆圆用稚嫩的小手帮老人擦去眼泪。
两个多月以来,妈妈一直没有出现,家里多了一些神情严肃、进进出出的陌生人。圆圆才三岁,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更加依赖父亲。小小的女孩不谙世事的眸子里,倒映着大人们的悲伤。
马彩云、傅明生、郝剑……周春梅的遇害,让人们再次忆起那些为捍卫法律尊严而牺牲的法官,再次感受到法治建设的道路竟然如此艰辛和沉重。
纵然崎岖,仍百折不挠。周春梅遇害的消息,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惊与愤怒,更激发了法院人与不法斗争的勇气和捍卫公平正义的决心:
“如果恪守职业道德成为自私自利的绊脚石,那么每一个善良、公正、谦逊、无私的法官,都甘愿做那块绊脚石!”
“信仰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昨天是春梅,明天可能是我,也有可能是你。怕了吗?不怕!法治道路的建设不会因此停滞。”
……
法治精神不灭,只会愈发闪耀。信仰为壤,你看,这是春梅在盛放。
播下公平正义理想之种
我内心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法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1976年,周春梅出生在湘西龙山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高考前夕,19岁的周春梅写下“我现在虽然‘位卑’,但矢志不忘报国之志”的豪言壮语。
从湘潭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周春梅到吉首大学当了一年老师,之后回到母校攻读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并于2003年以公开招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高院。
“我问过她,在大学当老师比现在要轻松得多,为什么会想到来高院工作?她浅浅一笑,说:‘因为我内心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法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周春梅去世后,研究室副主任唐艳在追思会上泣不成声。
一个个认真办理的案子,一天天毫无怨言的加班,一年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为这个理想写下了生动而深刻的注脚。
在审理一起芦苇场经营权合同纠纷案时,为了确定芦苇虫害损失责任分配,周春梅研读了十余部芦苇科专著,准确归纳出需要向专家证人发问的问题,其专业程度令当地芦苇总场场长为之惊叹。
2020年11月,审监一庭结案高峰期。那时,周春梅的颈椎已经痛得受不了,只能住院。为了兼顾工作,周春梅没有选择离家较近的医院,而是去了单位附近的医院。
“上午在医院治疗,下午就到办公室处理案子,修改和审批文书。为了争分夺秒,她平时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要节省。”谈起周春梅,审监一庭庭长伍斐话语里满是心疼。
2015年,在一起建设施工合同纠纷案中,周春梅敏锐察觉到被告并不是对欠付工程款认定不服,只是想拖延诉讼。为了让农民工兄弟们早点拿到工钱,周春梅加班加点,迅速开庭、合议,不到一个月便审结了该案。原告代表带着母亲专程驱车4个多小时,送上“一身正气、公正为民”的锦旗。
和周春梅共事过的年轻干警,不约而同表达了对这位领导兼师父的“怕与爱”。
怕她,因为“她非常较真,任何一点细节没到位,绝对会给你退回,叫你重新完善,重新查找资料、重新研究案情。她是不可能将就的人”。
爱她,因为“她非常细致,大家都很放心案件由她把关。她法律功底深厚,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让年轻人在工作中迅速进入状态,及时弥补不足”。
从事审判工作十余年来,周春梅所办案件经评查无一超审限、无一因过错被发回或改判。在裁判文书制作心得《融通法、理、情,倾心谱写裁判乐章》一文中,周春梅曾这样写道:“法官具有了法治信仰之初心,司法为民之情怀,则必然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
“法律界有句谚语: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她这么拼命,其实就是为老百姓着想。案子越快了结,就越能减轻当事人的诉累,从而让公平正义早一点到来。”提起手下这位“拼命三娘”,伍斐的眼圈红了。
深扎公平正义为民之根
当法官要为老百姓多想一点,多做一点。
整理周春梅的遗物时,法官助理刘寄清在抽屉的最下层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被厚厚的文件压得平平整整。
打开,是一封2018年1月13日写来的感谢信。
“尊敬的周法官,行政裁定书我们已经收到,你们用几个月时间把这些事实弄得如此清楚,你们是人民的好法官,你们的裁定书让我看到了依法治国的希望。我们全组村民对您表示深深的敬意。”
落款人宋义明是湖南省原株洲县石板桥村梨水塘组组长。信中所涉的“民告官”案件,源于一起绵延五十余年的土地权属纠纷,案情复杂、矛盾激烈。
“纠纷处理了十年,你们还没有弄清楚土地范围!对得起老百姓吗?”庭上,周春梅毫不客气地指出被告的问题。
更让他折服的是,周春梅从繁琐的案卷材料中找到了邻组占用该组土地的间接证据。
那一天晚上,宋义明激动不已,忍不住提笔写下心中所想。
“不管案子最后是输还是赢,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能替老百姓说句公道话,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得知噩耗,宋义明难掩悲愤,“这样好的法官被人杀害,是国家和群众的损失!”
悲剧发生后,律师袁伟平发了悼念的朋友圈,并主动要求参加追悼会。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一起案件的法官和一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
由于分歧,一对商业师徒陷入了长达12年的意气之争。2020年7月,案子到了周春梅的手上。了解案情之后,周春梅认为这个案子更适合调解。为了达到最好的调解效果,周春梅坚持要求律师劝说自己的当事人参加。
“我和当事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参加调解的,根本没抱什么希望。”在袁伟平的记忆里,周春梅很有方法,也了解双方的所思所想。“没想到竟然调解好了。”
十年纠纷,一朝化解。仅仅一个上午,双方当事人便放下恩怨、握手言和,当场讨论起下一个合作项目。
“我想应该是双方都被周法官春风化雨般的热情感动了,也被她鞭辟入里的说理折服了。我的当事人事后对周法官这样评价:这是个能解法结又解心结的好法官。”袁伟平说。
在一起劳动争议纠纷中,一方当事人因车祸导致双腿残疾,后因单位改制下岗。周春梅仔细研究案情之后,发现当事人的诉求无法得到支持。本可以一驳了之的她,考虑到当事人处境艰难,多次与单位一方沟通,为当事人争取纾困机会。单位一方也被周春梅的真诚感动,表示愿意根据当事人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合适岗位。
在湖南高院副院长杨翔的悼文中,这位爱徒和得力下属“纯朴善良,热爱自己的职业,并恪守着法官的良知”。
杨翔万分心痛地写道,“人们不知道春梅有多好,就无法想象凶手有多卑劣和残忍。”
“法官一年办几百个案件,习以为常。但是对当事人来讲,可能一辈子只进一次法院、见一次法官。通过办理一个个案件,听取当事人每一个诉求,不断完善司法程序,人们的法治信仰便能逐渐建立起来。”在刘寄清的记忆里,周春梅循循善诱的声音是那样有力。
“当法官要为老百姓多想一点,多做一点。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使命。”在法官助理龙菲的心中,周春梅的话字字朴实,却有着足以托起法治理想的千钧分量。
绽放公平正义不谢春华
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
那天,像往常一样早早离家上班的周春梅,刚刚走出地下车库电梯,便惨遭横祸。杀害她的犯罪嫌疑人是同乡向某。
2019年,向某因严重违反所在单位的规章制度被辞退。此后,向某提起恢复工作的劳动仲裁,未获支持,向法院起诉,也在一审、二审败诉。期间,向某多次找到周春梅,希望她为自己的案子给下级法院“打招呼”,但周春梅均予以拒绝。
2020年中旬,案件到了高院再审,恰好分到了周春梅所在的审判监督一庭。于是,向某带着财物再次找到周春梅,要求她为自己的案子“打招呼”,但周春梅将财物悉数退还。
负责这一再审案件的审判长蒋琳清楚记得,直到案件办结之后一个多月,周春梅才告诉他,案件当事人向某是她的同学。
“春梅从法律层面给向某分析过,这个案子她没有道理,不可能胜诉。但向某不听,她总以为有钱有权可以摆平一切。但春梅是不可能违背原则的。”直到现在,陈文曲依旧无法相信,有人竟然会因为法官严守工作纪律、不答应徇私要求而行凶报复。
“就算时光能倒流,春梅姐也还是不会‘打招呼’。她就是那样一个刚直不阿的人,坚持自己的底线。”与周春梅共事多年的同事、湖南高院民二庭副庭长王莉说。
周春梅遇害后,有网友写道:“有人问什么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恰恰就是即使现在正在承受着压力、不解、冒着风险,但是仍然相信法律,仍然追求着社会公义,不惧不怕不退让,并为之坚守与行动。”
周春梅办公室的电脑桌面壁纸上,“说实话,干实事,脊梁不弯”10个字静默无声,却透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仪。
图片在民一庭工作时,所办案件标的额动辄以亿计算,当事人想方设法拉拢周春梅,对她施压甚至发出人身威胁,但她始终不为所动。周春梅老家不少人知道她“在省里的法院当法官”,为此她约法三章,“为案子说情请托请不要敲家里的门”。
被许多当事人和亲友误解为“不通人情”“死脑筋”的周春梅,也曾经向陈文曲倾诉苦恼,疑惑自己原则面前半步不退的做法,为什么会被别人当作是“无情”。
“表面上是不近人情,实则恰恰是尊重人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官的亲戚朋友也不会高人一等。”同为法律人,陈文曲发自内心理解和支持妻子的选择。
一夜之间,周春梅16岁的儿子长大了。原本准备读理科的他,毅然决定踏上妈妈未走完的征途,立志将来“也做一个好法官”。
在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中,周春梅写道,“党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关怀爱护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们拿什么回报党呢?只有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党,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的福利,才足以报答党对人民和我的恩情。”
信仰里开出的春梅,花魂不会凋零。法袍上的鲜血,已化作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一片丹心,如火如焰,炽热明亮。正在成为铺路石的法律人、即将加入险途的后来者,将因为与灿烂芳华为伴、与高洁清香相随,走得更加坚定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