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这首名为《送母回乡》的诗歌,在各大网站和诗词读本中被署名为李商隐所作。3月18日,在豆瓣网友的考证下,发现其真实作者竟是当代诗人寓真。(3月20日 澎湃新闻)
“小学必背”“大量入选少年儿童诗词读本”“母亲节爆款文案”……这样一首身上被贴上各种“权威”“流行”等标签的“千古名诗”,如今竟被曝出其实只是个“李鬼”,不得不说,这当真是个天大的笑话。我们常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然而,当我们细细深究这个“大乌龙”产生的前因后果,就不难发现,这次的这个谬误反倒是让“外行人”看出了门道,而“内行人”恰恰是因为没看出门道,才让咱们这些外行人看了热闹。
原来,经记者查证,早在2005年,这首2002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现代诗便被人安在了李商隐的名下。此后,这首现代诗不仅入选了大量少年儿童诗词读本,甚至被冠以“小学必背”进入各种音视频课程加以贩售。
而记者随便利用手边阅读工具检索,就发现这首诗不仅被古诗文网收录,甚至不少面向少年儿童的专业选本、读本中都收入了这首作品,其中还不乏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图书。
此外,在由河北电视台品牌节目《中华好诗词》相关图书《中华好诗词(第二季)》,也将其作为“模拟自测题”的题目编入其中。该书“诗词注释、题解部分由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董文武执笔,河北大学田玉琪教授负责文学编审”。而在广东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手拿着一本《少年说诗词》的主持人更是在讲解这首署名作者为李商隐的《送母回乡》时,冠以“小学语文必背古诗”的亮点加以介绍……
从古诗文网站到专业出版社,从省级电视台再到大学里的文学教授,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们”竟然齐齐在诗词真实性的把关面前集体失守;从诗词读本到音视频教程,从网站收录再到电视节目,一首颇有打油诗风格的现代诗,竟然被张冠李戴,以各式各样的传播方式在小学教育中大行其道,实在令人愕然。
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专家学者们”这样的一种“群体性失守”显然是无法用“一时的粗心大意”这几个字就能搪塞过去的。毕竟,但凡有心人能够对比一下李商隐诗和这首诗的风格,都应当能发现这其中的迥异;又或者,如记者查证的那般,去查阅下崇文书局本《李商隐全集》以及中华书局本《李商隐诗歌集解》这些更为权威的典籍,都能发现其中未收录《送母回乡》这首诗。而通过多个古典文献数据库检索发现,在所有古典诗词当中,“母爱”作为名词几乎没有出现过,在唐诗中,则更是可以确信:一次都没有,除了这首“李商隐的《送母回乡》”。
普通人能够发现的问题,专家学者们本更应该发现。然而,在验证方式如此之多且有据可寻的前提下,各类学者、编选者偏偏还是让这么一首小诗钻了“大空子”,除了幼稚可笑,其实这也深深地暴露出当下学界局部治学的不严谨。
必须意识到,这样的不严谨其实也是致命的。除了误人子弟,严重误导孩子们对中华古诗文化的正确认知之外,它更是将削弱大众对于学界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并间接戕害学界健康发展的生态。
当然,教训是深刻的,可启示也是相当明显的。此番网友的“火眼金睛”无疑也再次向我们证明:权威,从不代表真理。专家们也是人,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因此,今后对待任何问题,但凡有点不确信,我们就该将质疑精神进行到底,以证据去推翻谬误。
文/许洪鑫(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