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萌,欢迎收听《书海拾贝》有声连载栏目。3月18日和大家分享了卢一萍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扶贫志》节选篇章“老兵永不死”第三期,讲述了王新法在薛家村住下来后,起初在村里扶贫,并不被村民们理解的情景。王新法发现,扶贫不扶志的话,扶贫是没有希望的。于是,他先成立了薛家村共同富裕合作社,又组建了“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在村里找了个地方,设立了军人团队指挥部。人员和指挥部都有了,王新法将怎样带着大家大干一场呢?我们接着往下聆听。
共读第4天 第4期
老兵永不死4
2014年3月初召开的薛家村党员代表会上,王新法列席会议。他在会上宣布,将自己补发的64万元工资,一分不留地用来启动薛家村扶贫。也是在这次会上,他被选为薛家村“名誉村长”。
王新法决定首先修建通往六塔山顶的“通天大道”。六塔山上,原本只有几户村民的茶园,他们平时上山采茶,得带上柴刀,砍出通道,才能上去。按照土家族的习俗,修路之前得先拜土地和山神,王新法行了个军礼后,宣布动工。
王新法来薛家村的时间不长,却意外地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路修到半山腰,遇到了孙长龙的茶地,由于山势陡峭,无论怎样都绕不过去。茶叶长势很好,春茶马上就可以采摘了。王新法找来孙长龙,他看了几眼茶地,着实心痛,最后一狠心,说了声:“挖!”路快修到山顶时,是郑子先兄弟的连片茶地,他们也同意公路穿过茶园。接下来又遇到了漆开毅家的祖坟。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坟上的一草一木都是不能随便动的,工程停了下来。王新法去找漆开毅做工作,给他详细讲了“山河圆”的规划,希望他能将祖坟迁到马上开建的山河圆。漆开毅被他的真诚和想法打动,说:“你‘名誉村长’要做的事,我漆家肯定要支持,就让我祖先第一个进山河圆吧。”
30天后,一条宽4.5米、长12公里的“通天大道”缠绕着六塔山,直通山顶。公路修通后,整个薛家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景象,整个气氛一下变得庄重、肃穆起来。王新法在剪刀峡下收集、整理烈士遗骸,一共71具;木匠们忙着打制棺木,一共 71副;妇女们按土家族传统的绣花工艺,一针一线地绣着红旗,一共71面;石匠在71座墓碑上刻着烈士的英名。王大哥捐了12.8万元,木料用的是上好的柏木,红旗用的是上好的丝绸,他还配了标准的“五星”模板,规格统一。墓碑是大理石的,制式、标准一样。同时,他还栽种了 3.5 万株优质油茶苗,村民们也自发捐赠3000余株楠木、红豆杉、八月桂,栽种到了六塔山上。
王大哥在山顶入口处的右侧修了一个停车坪,正对入口的高坎上横了一块巨石,上面凿刻着“祖国不会忘记”6 个红色大字,以此为基座,书页状的石碑上,“山河圆”3个字格外醒目。4米宽的沙石路将颇为平整的山顶分为两部分,左侧为“湘鄂边英烈园”,用来安葬英烈;右侧为“万古流芳园”,为薛家村村民的公墓;再往前的左侧,即是“精忠报国园”,用来安葬抗战以来愿意安葬在这里的军人。 3 月 30 日,王大哥和事先通知好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扶贫干部、村干部、党员、烈士后代、村里的民兵都起了个大早。大家一起把每一具烈士遗骸清理干净,用绸布包好,移入棺木。除了68具红军烈士的遗骸,还有李光文及其孩子的遗骨。据说他牺牲的时候,为了不让孩子看到自己被杀的场景,向刽子手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两个孩子先死。刽子手答应了他的要求。李光文父子被掩埋在一起,遗骨完好,他躺在中间,两个孩子一高一矮,各躺在他的两侧。
给李光文三父子起坟的时候,非常震撼,当时起出来的就是一个大头颅、两个小头颅。把他们安葬到山河圆的时候,老百姓都掉泪了。王大哥实际上是想用这种历史的、英雄的红色资源来感化、教育这方的老百姓,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安宁生活来之不易。实际上他的想法,就是扶贫先扶志,让你转变思想,而不是说我拉着你做什么。政府或个人给你做什么,只是一个外在因素,要产生内生动力还取决于你自己的思想。他想做的就是,让这里的老百姓在思想上有根本性的转变。他做得非常成功。
当晚,薛家村下起了寒意萧瑟的初春小雨,王大哥坐在已覆盖了红旗的棺木前,为英烈守灵。守到5时47分,他特意刮了胡须,换上一套干净的迷彩服,把迷彩服的拉链拉到脖颈处,每一颗纽扣扣好,而后准备送烈士上山。
夜雨悄然停歇,天空和大地被洗涤一新。薛家村的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板车几乎都集中起来了,其中71辆充作灵车,其余30余辆前后护卫,缓慢地向六塔山顶行进。一个半小时后,车辆陆续来到英烈园。石门县民政局、扶贫办和南北镇政府的干部,还有薛家村的村民共计 500多人,来到六塔山顶。
春光遍洒,山风带着初春的气息。10时8分,在国歌声中,山河圆英烈安葬仪式正式开始,所有人面向71副横直对齐,如军人列队般整齐摆放的烈士棺木默哀。接着,鸣炮 3响,再鸣炮 71响,击鼓 9通后,为先烈覆盖国旗。
除少数英烈留有姓名,绝大部分都“无名”。
为安葬英烈,王新法先是以每小时 520元的价格,租赁了铲车和挖掘机修路,给修路村民每天 110 元工钱;接着,又捐资 2 万元,购买棺木、丝绸,然后又捐资 10.8 万元,购买 3.5 万株油茶苗,用于“植绿树,葬英烈”活动。
很多人之前都问过王大哥,后来也问我,为什么不是“山河园”,而是“山河圆”,刚开始还以为把“园”字写错了。其实就是“团圆”的“圆”。王大哥的心愿,就是英烈们在这里团圆,去世的村民在这里团圆,军人们在这里团圆,六塔山是人生最后的团圆之地。
烈士安葬在山河圆之后,王大哥想利用这个契机,在薛家村推行土家族的殡葬改革。安葬英烈易,但要让薛家村的人来六塔山顶“万古流芳”却很难。祖先崇拜在土家族人的信仰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拜祖先是他们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在土家人心目中,除了天地之神,就是“拔普帕帕”(祖先神)。所以,在武陵山区,假如有一位老人去世,家人会选择自家最好的位置安葬,随之去世的儿孙都会围着他的陵墓下葬,坟园也就越来越大。
紧挨着“湘鄂边英烈园”,王大哥留出一大片地方作为“万古流芳园”,是因为他觉得薛家村地少,珍贵的土地不能被占用为坟地,要留予子孙耕,这是长远计。而且,从眼下的发展来讲,脱贫之后,要实现薛家村的振兴,还得靠旅游。如果屋前屋后都是坟头,那肯定不行。要把民居改造成民宿,到处都是坟地,也没人敢住。他想在薛家村进行丧葬改革,希望老百姓集中在六塔山安葬去世的人,并且把家里的逝者迁葬到上面去。不大操大办,不收礼金,不放鞭炮烟花。
他的这些想法很好,但在薛家村的村民大会一说,没有一个人赞同,有人甚至开骂了。“祖坟哪能随便迁?坏了风水、败了子孙怎么办?”“谁敢动我祖坟,我就跟他拼命!”“你一个外地人,也管得太宽了,跟死人杠上了!”“迁上六塔山,去上个坟,送个亮,烧个纸,得爬多少路!”一个民族上千年的习俗,要改变肯定很难,但王大哥认定了的正确的事,他就会笃定地去做。
当地有个习俗,遇到红白喜事要放炮。所以,只要村子里鞭炮声一响,他就先问人家,这家是喜事儿还是白事儿。人家一旦告诉他是白事儿,他就跟我说,走,咱们去看看。我明白他的意思,他不仅是去看看的,他是想给那家人做工作,让他们把亡者葬到山河圆去。
记得有一天,有一家鞭炮声响后,我就跟他去了,他去以后,先给亡者磕了 3个头,然后把人家家里主事的人叫来,说想聊聊。人家也挺礼貌的,但王大哥一说你们现在也改改习俗吧,那个老乡一听,脸色就不对了,我都看出来了。那家还有几个人本来坐在那儿,其中一个人就站起来说:名誉村长,您没别的事吧?如果没事,您就先回去,我们这还忙着呢,顾不上你。实际上就是下逐客令了。最后就连推带搡的,把他“请”出了人家的院子。
因为是山区,老百姓的房子大多建在山坡上,从老乡家的石梯往下走的时候,我跟在他身后。当我看到一个 60 多岁的小老头,受到这样的待遇,心里想,孙嫂子要知道他为了做这件比登天还难的事受人冷落,不知道会有多心疼。想着他在这里做事的执着和不易,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到了脸上。他其实是个细心的人,没有回头看,就感觉到了我情绪的变化,他转过身来,又嘲笑我,你这个妹子,这有什么啊,你还是见得少,遇到的多了,你就习惯了。他又是那句话,你还当过兵呢,眼窝这么浅!
村里的单身汉申大红去世了。他父亲已去世多年,一直与母亲田生秀一起生活。2012年申大红生病,后来到医院检出是癌症,他放弃了治疗,给 80岁的母亲做了一顿饭,服侍老人吃了后,便自杀了。王大哥得知后,非常难过。想到申家家庭困难,老人需要陪伴,他就赶紧赶过去了。申家果然清冷,老人深陷悲痛之中。他安慰了老人,便开始安排人手,帮着布置灵堂,并说服老人丧事新办,将儿子葬于六塔山上,安葬所需费用全部由“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承担。田生秀同意了,但申家族人却闹开了,要把申大红安葬在祖坟的坟园里。王大哥劝说半天,一点用处也没有。最后,他就请村支“两委”和党员来决定安葬地,并签字画押。大家都同意将申大红安葬在六塔山上。
王大哥为申大红举办了一场追悼会,没有摆酒席,没有收礼,没有放炮,整个过程安静、隆重、肃穆,他是埋葬在六塔山上的第一个薛家村人。王大哥在致追悼词时说:“申大红老弟是个善良、勤劳的人,他一生都希望改变自己的面貌,但贫困却一直跟随他。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很少,但他去世后,却给薛家村的每个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财富—— 一块赖以生存的土地,为土家族的殡葬改革做出了榜样。”
申大红去世不到半个月,89 岁的抗战老兵龚万能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王大哥经常去看望他。得知老人的病情变得危重,他赶紧赶了过去。老人留下的遗言是:死后上六塔山。面对安详去世的老人,王大哥流泪了。他站直,立正,向这位深明大义的抗战老兵行了个十分标准的军礼。
在殡葬改革这件事上,王大哥并不着急,他知道人们固有的观念需要在时间的润滑中慢慢改变。2016年,常德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到薛家村做旅游项目,需要迁坟时,已有5户村民主动配合。
王新法很看重这个数字。果然,通过做工作,86岁老人刘明伏表示百年之后,他也要与英烈们做伴去。现已八旬、担任过30年村支书的老党员覃事春同意将祖父、父母的三座坟迁移到六塔山。到 2016 年 11 月 30 日,“薛家村祖坟集中安葬暨土家族生态殡葬大行动”正式开启。安葬仪式尊重土家族风俗习惯,收殓遗骸的盒子和祖先碑式统一打造,两侧有土家族图腾白虎图案,为支持生态殡葬改革的孝子们立了功德碑。此后,村民积极响应,到12月18日,薛家村人将71座祖坟迁上了六塔山。
通过王新法的努力,不仅将烈士安葬在了“山河圆”,还让薛家村的殡葬改革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大家纷纷把祖坟迁上了六塔山。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新法又干了哪些利民的实事呢?我们下期节目为您一一讲述。
好了,今天的共读分享就到这里了,我在星城长沙陪您一起读书,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卢一萍,1972年生,四川南江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16年退役。已出版长篇小说《白山》《激情王国》《我的绝代佳人》,长篇纪实文学《八千湘女上天山》《天堑》等二十余部。作品曾获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大奖、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来源:节选自图书《扶贫志》之“老兵永不死”篇章。
本文已由出版社授权推荐,如需转载请联系出版社。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