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让色彩照进百年历史①丨百年湘雅:树立现代医学标尺

2021-03-01 18:40:48 红网时刻

湘雅医院早期留存的历史影像资料。

编者按:图片是凝固的历史,一张张的图片诉说着岁月变迁的故事,为隆重庆祝建党百年,颂扬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红网时刻特别策划《让色彩照进百年历史》专栏,通过AI修复,清晰再现彩色历史瞬间,还原一个全彩的历史。今起推出首篇“百年湘雅医改路”。

湘雅医院病栋大楼(即门诊大楼)在迎接各种救护工具送来的病人。

“复员”后新建的湘雅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门诊处。

湘雅医院医生给儿童接种疫苗。

陈祜鑫教授等在血防工作现场。

湘雅医院创始人胡美一直推崇中西结合,此为胡美为病人号脉。

民国初期胡美博士和他的同事进行外科手术。

民国时期湘雅医院外景。

湘雅眼科医生在户外进行眼科检查。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张必闻 秦楼 何青 长沙报道

“我”站在这里,一晃一百多年。楼下的树,曾被战火焚烧,可春回大地,扎下的根又抽出新枝。“我”是湘雅红楼,历经沧桑涅槃,百年来,守护着湖湘儿女的健康。

“北协和,南湘雅”蜚声海内外,湘雅,1906年成立以来,历经了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10多年历史,湘雅走过的路,是中国医学百年历程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百年之路的一个缩影。

我们以图片为时间线,讲述这段医疗人的百年奋斗史。

一座楼,一段历史。湘雅红楼是湘雅百年史最好“物证”。

19世纪末,实验医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兴起与传播。促使美国耶鲁大学部分校友成立面向中国的雅礼协会,旨在赴中国兴医办学。

协会邀请在印度孟买行医的美国年轻医生胡美来华创办一所近代化的医院和医科大学。胡美(Edward Humel),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05年,他从印度来到中国湖南,立志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

1906年11月,胡美在长沙西牌楼租借一处民房,创办了雅礼医院。这一普通的民房内,大门外新设立了一排木栅栏,房门上方悬挂着一方醒目的木匾,书“雅礼医院”四个颜体大字。初建的雅礼医院,人员只有3位,医院功能用房安排了候诊室、接待室、药房、诊疗室及小型检验室,暂未安排手术室。这普通民房成为湖南医疗卫生事业与医学教育事业起点。

1910年2月,雅礼医院迎来了一位重要人物——颜福庆,这是首位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的亚洲人。胡美主持内科,颜福庆主持外科,中美合作,开始了一个现代医学的新时代。

1915年2月,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原雅礼护病学校改名为湘雅护士学校,从而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

1917年,湘雅红楼在长沙城北麻园岭竣工,成为当时中国最漂亮的医院建筑群之一;1938年,该楼经历惨绝人寰的文夕大火但有幸得以保存;1942年,日军败退,湘雅红楼惨遭焚毁;1946年及新中国成立后被修复,风采依然,百年湘雅目睹中华民族百年沧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改善,科学文化及医学教育事业稳步向前,湘雅医院先后成立了附二、附三医院,共同在医学界开拓创新。

开枝散叶,湘雅医院开拓创新医疗分支分级分诊改革,不断追求精细化管理和医术的精进。

最初,湘雅医院仅设有内科,此后不断扩展。1950年,湘雅医院最早在国内进行大外科学科分支,先后分支出泌尿外科、骨科、胸腔外科、神经外科、烧伤整形外科和麻醉科等。这是一次重大变革,事实证明,专业细化计划是正确的。

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下达整顿全国医院的指示,从思想、技术、制度入手,开展整顿教学医院、改善医疗制度、整顿医疗思想与作风的整院运动。

湘雅医院以此契机改革了旧的工作制度。如废除英文书写病历和手术通知单,采用中文书写病历,工作中改用汉语会话;实行分科挂号看病,简化取药缴款手续;废除病房按等级收费制度,改为按病情需要安排床位;将原有的病室五级医师负责制改为三级医师负责制,即病室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负责制;取消病室小药房,避免药品积压浪费……

这些革新,医院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为新中国建设”的工作宗旨,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远大目标,国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向医疗资源短缺的区域和创新技术服务,2011年,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挂牌成立,这跨出了湖南省医疗资源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优质资源全方位共享,缓解看病难、贵问题,湘雅医院负责急性病人早期介入,博爱康复医院负责稳定期病人的康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悬壶济世,敬佑生命,他们用大爱践行医者仁爱精神。

公共卫生是一道保护着人民大众身心健康的长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人责无旁贷。如白喉接种、预防天花、灭鼠运动、防治血吸虫病、麻风防治等。

1946年6月,春夏之交,湖南衡阳、零陵霍乱暴发流行。衡阳市第一育幼院内几乎每天都有难童因感染霍乱死亡。湘雅医疗队坚守第一育幼院100天,采取一边饮水消毒、注射疫苗的预防措施,一边用磺胺嘧啶等积极治疗,双管齐下,使育幼院病童病死率从一天五六名锐降至不到一名。

20世纪50年代,湘雅医疗队下乡到洞庭湖区防治血吸虫病,他们深入湖区宣讲防病常识,组织农民捕杀钉螺、管理粪便。他们背着箩筐,跋涉在芦蒿遍地、钉螺横行的湖滩上。渴了,从满是钉螺的沟渠舀一瓢水,撒上一把漂白粉,煮开了喝。经过5年多集中治理,防治成效显著。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针对农村医疗卫生长期落后的状况,指示卫生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鼓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农村建设中。湖南的医疗人员开始了“上山下乡”,白天从事体力劳动,晚上看病问诊。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倡导中西医结合,走群众路线。在那个“赤脚医生”支撑人民健康的年代,湘雅人编写了一本工具书——《农村医生手册》,该手册先后5次出版,12次印刷,发行389万册,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多的科技书籍之一。它影响和成就了中国一代基层医师的成长,保障了人民的基本医疗服务。

1906年,胡美在长沙西牌楼挂起“雅礼学院”牌匾,向世界输送了一批批医学精英:世界著名微生物学家、衣原体之父汤飞凡;著名教育学家、内科全才张孝骞;享誉全球的细菌学家和病毒学家李振翩……践行初心使命,湘雅人将现代医学的标尺竖在了湖湘大地。

支持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长沙市档案馆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张必闻 秦楼 何青 编辑:陈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