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宋刘斌:博士“村民”的扶贫情怀

2021-02-25 14:42:08 红网时刻

9352ee20e815a4c2e4c0d473e4b2958.jpg

宋刘斌(右)与村民一起踩打谷机,收割水稻。

红网时刻2月25日讯(记者 潘锦 通讯员 喻玲)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长沙理工大学扶贫队长宋刘斌因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出表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也是湖南省唯一的高校代表。

宋刘斌是一名工学博士,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但更喜欢大家称呼他为“枧杆山村民”。

驻村帮扶近四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夜,宋刘斌在学校的支持下,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智力优势,把昔日的省级深度贫困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文明乡村。

“这是一名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

2018年3月,宋刘斌被长沙理工大学选派到湖南省邵阳市枧杆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切原本都在计划中,出发前却面临了新的困难,年迈的母亲突然重病,妻子又考上了博士,要在外地脱产学习,5岁女儿即将要上小学,枧杆山村距离长沙500公里,往返一次得一整天。去扶贫,家就照顾不了。

思考再三,宋刘斌说:“我是一名党员,不能有困难就退。”原来早在2017年9月,长沙理工大学为了确保脱贫攻坚的效果,就确定了第二批扶贫队员提前驻村熟悉农村工作,宋刘斌就已经在脱贫攻坚的岗位“见习”了半年,他也做好了“1+3”四年扶贫的打算。

虽然做好了准备,宋刘斌正式驻村帮扶后,枧杆山村的情况还是让他感到震惊。枧杆山村位于新宁县水庙镇西北部,平均海拔高度约为700米,由原枧杆山村和原官田村合并形成,居民常住区多为高山陡岭,土质松软,2014年整村被评为地质灾害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0户,总人口14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6人。

刚入村,村里的资料不详实不完整,脱贫攻坚从哪里着手也还没有思路。“必须一户户去了解,先把村里的情况摸清楚。”驻村后的头两个月,宋刘斌带着扶贫队的两位同志,制定了详细的走访时间表,每天进村入户,与村民一起生火做饭、同干农活,倾听村民的心声……

调研回来,宋刘斌梳理了群众最难最忧最盼的事,把问题列了个清单,农田少,水资源不丰富;基础设施薄弱,种植生产都靠肩扛手提;村民住的木房子都是年代已久的危房,随时有可能被洪水冲垮,易地搬迁任务重。很快,宋刘斌给长沙理工大学党委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学校党委决定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学科和智力优势,为枧杆山村制定一套脱贫“组合拳”,确定了“党建引领脱贫、文化助力脱贫、产业推进脱贫”的发展思路。

蓝图已经绘就,落实的工作量着实也不小,三年时间要实现全部脱贫,任务艰巨。宋刘斌向学校立下了“军令状”,一定不折不扣地落实学校的规划,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学院领导及专家学者开始驻村调研、勘测、设计,“坡改梯”土地整改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五小”水利……各项基础设施都要尽早动工,村标村识、村部大礼堂,这些工作也不能拖延。

工作量已经超负荷,宋刘斌还在给自己“加码”。很多村民认为,村里的贫穷面貌不是一天形成的,短短三年时间解决不了。“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村民致富信心不足,甚至有少数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

为了解决村民的“扶志”问题,宋刘斌一方面在思想上下功夫,把学校的党建经验引入到枧杆山村,邀请学校党建专家来村讲党课,协助校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走进扶贫点;建好建强村党支部,完善村党支部“五化”建设,每月20日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调动党员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文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打造“枧杆山村文化活动中心”,成立了枧杆山村艺术团,定期举办文化讲堂、学业表彰大会、文艺演出、科普文化讲座、红色电影展播、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

村主任龙艳洲说:“我们很不适应扶贫队的工作节奏,经常是白天调研、跑工地、开展活动,晚上11点还在布置明天的任务,周末也不休息。有时就盼望着他们回长沙或者去开会,我们也休息两天。”

问起宋刘斌扶贫工作的感受,他淡淡一笑说:“工作量确实大得惊人,有了问题要找出路,有了方案要抓落实,有了项目要跑经费,都是要啃的硬骨头。我们的日程排得满当当,经常上午出门带枕头,好临时休息一下;下午干事带馒头,好把晚餐随便对付一下。”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宋刘斌患上了高血压、心律不齐,他却说:“没有什么值不值得,国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学校投入了这么多人财物,村民寄托了这么多希望,我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扶贫和科研工作一样,都要科学严谨”

在扶贫队的办公室柜子里有十几本厚厚的笔记,这都是宋刘斌的工作日记,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三年多来他做的工作。

“杨承云老人家的孩子都外出打工,晚稻谁来收?”

“易地搬迁后,村民有什么不适应?”

“村民对发展产业还有什么想法?”

“村里的基础建设还有哪些不到位。”

……

笔记本每天的日程记得很清楚,贫困户的情况更是写得很详细。除了笔记本,宋刘斌手机上也有一个记事本,外出不方便,村民提到什么,自己想到什么,都会随手记录一下,这一记就有了好几万字。

宋刘斌的认真刚开始被村民当作“书呆子气”。时间久了,村民觉得跟宋书记讲个事,他小本子记了,就肯定会解决,也就吃了“定心丸”。

在驻村帮扶前,宋刘斌在学校科研部工作。他说,扶贫工作跟科研工作一样都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村民们讲的每句话都是一个实际问题,都要一一解决,解决不了也要一一回复,这是村民对扶贫工作的信任;扶贫经费有限,扶贫项目不能仓促上马,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5d59cccf497c31fde31d56088a94a4f.jpg

宋刘斌(右)与村民话家常。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和难点,宋刘斌坚持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做好前期调研、论证,“走出去”选派村民外出培训、参观、学习,“请进来”邀请专家到村指导,精选产业扶贫项目。枧杆山村的传统经济作物是脐橙和水稻,产量不高效益不好。为此,宋刘斌邀请学校化学学院专家研发酵素有机肥,建成了150亩生态脐橙园基地,助力“崀山脐橙”提质增效;引进“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生产出了高标准有机糙米和竹泉米,建成了绿色水稻基地。挖掘特色资源,选取特色产业,打造了7个产业基地。

2019年6月,在学校的支持下,枧杆山村建起了200平米的扶贫车间,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然而,扶贫车间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缺活”而是“缺人”,既缺技术能人也缺管理能人,很多扶贫车间都面临半途而废的尴尬境地。

“产业项目最终要交给村民自己管理,要培养致富带头人,要确保项目有持续的活力。”宋刘斌说,从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定期派出学习,到提供中餐、设立出勤奖励、增加团建活动,团队成员慢慢有了归属感,项目也有了凝聚力,扶贫车间2020年开始自主承接本地服装剪裁业务,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并荣获了2020年邵阳市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是新宁县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杨承基是村里的建档贫困户,一直想开办一个果蔬大棚,却没有启动资金。宋刘斌带着村干部多次走访,请专家对大棚选址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规划,亲自带着杨承基到隆回学习大棚哈密瓜种植技术,并用随身带的本子密密麻麻地做好了笔记。大棚建好以后,邀请专家到大棚进行现场指导。哈密瓜苗长出来以后,宋刘斌隔三差五就来大棚看看长势,比杨承基还要操心。幸运的是,第一年就种出了新宁县第一个本土哈密瓜。

宋刘斌说:“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失败,挫伤的是不仅仅是一个村民,甚至是一大批村民的脱贫信心,信心是比金子更重要的东西,我们的工作要再科学严谨一点。”

“把自己当成村民,就能帮他们解决好问题”

最近几个月,宋刘斌的心情很复杂,枧杆山村脱贫已经有了一年时间,他即将结束驻村生活,他既盼望又不舍。村“两委”的干部说,最近宋队明显话多了,没事总爱碎碎念,“村集体怎么干,有几贫困户以后可能还会面临什么问题……”

宋刘斌说:“枧杆山村已经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总觉得还可以为村里再做点事,脱贫攻坚不容易,希望村里把好制度好政策好氛围保持下去。”

跟他一样不舍的,还有村里的村民。

村主任龙艳洲说,“宋队长是有着菩萨心肠的人。每天找他的人多哦,我们农村人没文化,动不动就还喜欢嗓门大。原来,我们村委的人干事没有热情,就是因为经常做了好事,还挨骂。宋队长总是不厌其烦,还跟我们讲对于老百姓来说生病缺钱都是大事,他们急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就不能急。”

“扶贫队干什么都记着我们,我们也忘不了他们。”村民唐祥明是村里易地搬迁户,开始很不愿意搬下来。“我们没有少给扶贫队添麻烦,易地搬迁是好事,但是在山上辛辛苦苦盖的房子不要了,舍不得,心里难过!我们农民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搬到安置点以后,我们就没有经济来源了,我们也有顾虑。”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宋刘斌带着扶贫队员反复给村民做工作,记录贫困户的建议和问题反馈;宋刘斌还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山上开展高标准有机水稻种植,生产高标准有机糙米,开设扶贫车间,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来增加搬迁村民的收入。

除了脱贫,宋刘斌还量身定制发展个体产业,让村民能致富。唐继件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家里有2位老人和3个小孩,在长沙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贷款购买了一辆货车,通过运输砂石和楠竹每年收入5万元;开办了一个养牛场,养了20多头牛,每年的收入至少超过5万元;另外家里还有土地流转收入、楠竹售卖收入等,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他说:“我不仅脱了贫还致富,还是要感谢党的政策好啊。”

扶贫三年,宋刘斌收到的最温暖的礼物是村民亲手做的棉鞋。他说:“扶贫做的是群众工作,靠的是真心换真心,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认可,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

村支书杨忠祥说:“现在村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驻村扶贫队要回长沙,这种心情很难受,我们已经把他们当作了枧杆山的村民。我们想给国家提个意见,以后派工作队,要么来三个月就走,要么来了就不要走。”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喻玲 编辑:彭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