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绣是中国西南东部次方言苗语区苗绣的杰出代表,是湘西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美术,在我国苗族地区传统美术领域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湘西苗绣,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題纹身。
湘西苗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既受到楚汉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刺绣的影响,又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苗绣艺术与楚艺术的风格颇有一致性,二者的纹样组合复杂、饱满,手法细腻,线条优美,有怪异之形而无狰狞之态,使人感到亲切、纯真、朴实。苗绣艺术与楚艺术之所以有这些共性,与它们共同的文化来源和传统有关。
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既不是对大自然的单纯模仿,也非单纯的自我艺术表现,而是一种由生命形象的非实在性的虚幻性创造。苗绣构图紧凑、饱满、圆浑,线条有粗细、虚实变化,流畅飘逸。设色不刻意于固有色的表现,多依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大胆进行夸张、想象,灵活地加以运用。崇尚红、绿、蓝、黑等色,在协调中讲究纯度、明度、冷、暖及色彩的强烈对比,其纹样、色彩的夸张变化,既着意于生气勃勃的客观对象的表现,又揉进梦幻的幻想色彩,形成了苗绣独特的艺术风格。
湘西苗绣色彩配置主要以红黑对比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敷陈五色,用色浓重奔放,在大面积主色调中,镶嵌小面积的对比色,既保持画面的基调统一,又产生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湘西苗绣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即为将幻想与真相交织,抽象与具象手法并用,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构图效果和独特的审美空间,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由于历史的积淀和地域差别,苗绣纹样绣法及板块不同,可分为秀丽、细萃、粗犷、素雅四大类。苗绣的针脚有自己独特的系统,即绣、插、捆、洒、点、挑、串、边八大类20多种。
湘西苗绣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她的构图、用色、绣技实为“三绝”,讲究严谨、对称、协调。苗绣有编织、刺绣、挑花、盘花等表现手法,分为拟形图案与抽象几何纹样两种风格。苗绣内容有远古神化传说、图腾崇拜、大自然憧憬、历史追忆、祖先崇拜等,代表作有《彩百合》《花花衣》《十二生肖》《湘西项链》《麒麟送子图》《双凤图》《金秋图》《欢乐苗家》《丰收》《赶集》《欢乐苗鼓》《喜鹊》《蝴蝶》等。苗绣艺术已融入了民族系列特色服饰、家居生活用品、艺术品等领域,极具生产性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