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王木村弯弯的山路像玉带般,从青翠的山腰间穿过,连接起各村各寨。
编者按:
一条出山的路,曾是湘西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几代人改天换命的愿望。
上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土家人被大山所困, 出行仅靠一条挂在悬崖上的天梯。
2002年,王木村人不分老幼,自发上山,他们背着锅碗,搭着茅棚,用最原始的工具,历时5年,凿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天路”。
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不仅在当地传为佳话,更反映出了在党和政府及精准扶贫的带动下,王木村人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力量打通一条幸福路的坚韧不拔。
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走出绝壁”大型融媒体报道,记录王木村以及村民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时代在变,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的思想不会变是两代村支书都传递的精神与理念。
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何青 李艳华 摄影 陈杰 张必闻
在“绝望之岭”开出希望之路,在希望之路上找到致富之门,这是一个发生在两代村支书之间的传承故事。他们两人都有一个目标,摆脱贫穷,奔向富裕。
故事横跨18年,发生在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朗溪乡最偏远的山村——王木村。从曾经的贫困到如今的振兴,王木村的发展浓缩了两代人的心血和精力。自发凿出通山的路,发展产业振兴乡村,在村子面貌的变迁中,两代支书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历程,也看到了时代留下的印记。
历时5年,老书记刘吉林带领着村民们凿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天路”。
年轻人对家乡最深刻的印象是穷
冬日,阳光透过树的缝隙,散散软软地斜射在溪水桥边。
在海拔1200多米的锅福佬山下,一幢幢木质吊脚楼炊烟袅袅,溪水潺潺,与屋后秀美的山脉交相辉映,王木村如世外桃源般坐落在这画卷中。
20年前,这里的房子还是用木头搭起来的窝棚,到处都是泥滑烂路。村子里没有学校,孩子们上学必须和大人一样,翻过大山,靠一条十八步天梯才能出村。其中,有一名学生叫刘玉旺,他能闭着眼睛走山路,也能徒手攀爬崖壁,那时,他并没想过自己未来将去向何方,贫穷,是他对家乡最深的儿时印象。
但另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此时已经选定了自己未来的路。他叫刘吉林,2002年被推选为王木村村支书。村里共有85户人家,“有女莫嫁王木垭,背笼背得瓦罐大,脸上葛藤绊,手上刺又抓”是当时别人用来嘲笑王木村的民谣。看着海拔1200多米的群山,刘吉林这个新上任的村支书心里不是滋味。
一天晚上,处理完村里大小事务的刘吉林,把外套往肩上一搭,如往常一样打开随身携带的收音机,边听边走路回家。那一年(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新闻消息通过电波不时传到刘吉林的耳朵里,要致富先修路,没有一条出山的路,王木村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他思考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村民们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农资采卖年代。
老书记炸响开山炮
2002年,为了实现祖祖辈辈的心愿,刘吉林召开村支两委和全体村民大会讨论修路的想法。村民们听了后,格外兴奋,整个山村变得热闹了起来。不管怎么艰难,王木村人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资金跟不上,村支两委便用集资的200亩退耕还林政策,贷款8万元作为修路资金,在绝壁上炸响了通往山外的开山炮。王木村的变迁正在悄悄兴起。
1800个日日夜夜,王木村上有八十几岁的老人家,下有妇女带着小孩,大家背着锅碗搭着茅棚,吃住都在山上,没有任何机械,就用锄头、撮箕,一担一担地挑,一把一把地往外拉,只为了早日将这条路赶通。
记得有一次,老书记刘吉林和村主任从外面买完炸药回来,遇上下雪,从张家界上来的车子卡到了半路走不了,眼见天已黑,又没有带铺盖,为了保护炸药,两人就用花雨布盖着,和炸药睡了一夜。刘吉林如今每每想起自己做的这个决定,都坚定无比,“跟着党的政策走,不等不靠,带领村民们走出贫困就是我的责任。”
历时5年,刘吉林带领着王木村人修通了一条6公里的“天路”。孩子们读书可以顺利地搭车,老百姓看病也可以安全按时去医院,农资采卖也告别了肩挑背驮。曾经封闭、贫困的村寨有了起色。通路的那天,村民自发用脚步丈量着这条可以让他们改天换命的道路,那个在上学的刘玉旺也挤在人群中,看着这些兴奋的村民,也觉得十分新鲜。
在刘吉林的带领下,王木村村民的日子渐渐好起来,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而那个挤在人群中看着通路的刘玉旺也慢慢长大。
打造特色自然村落发展乡村旅游。
新老交接 打通的不仅是出山路还有致富路
时间推移,此时的刘玉旺已经成年。此时的王木村相较于当年已有了很大变化,老旧的木板房已经进行了翻新、改造,并被县里规划为特色自然村落。刘玉旺打算为自己谋点新的出路,他南下打工了。期间,他辗转过许多城市,做过不同的工作,也去过很多的新农村。“发展农特产品和乡村旅游大有奔头”,成为了刘玉旺打工经历中最深切的感受。
此时,村支书刘吉林已近60,带着村民们闯荡20年的他知道自己到了该退休的时候,接班人是谁?没有年轻人的村庄没有未来。刘吉林想到了刘玉旺这个小伙子,头脑灵活,和他一样敢想敢干。通了3次电话,刘玉旺辞掉了广州的工作。
王木村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与张家界市的四斗乡、怀化市的沅陵县交界,可称一脚踏三县,加上优越的自然资源与总面积18000亩土地资源,种养殖业和旅游发展潜力很大。认准了这条路子,刘玉旺开始带领着村民们因地制宜脱贫致富。
2016年,王木村全村脱贫摘帽。2017年,刘玉旺回村当上了村主任。“新农村必须要有新农民,要自力更生,也要引进科学技术。”他将王木村分为三个片区,梯岩下的木房子保持原始村落,作为旅游开发;姚家组三面是悬崖,面积宽,放在山上的牛羊好管理,可以作为养殖区;王木组地势较为平坦,富硒土壤达17.8%,适合种植区的开发。
当大多数村民还在观望时,刘玉旺已经在引进外资与技术力量,并成立冬桃开发合作社,开始富硒蔬菜种植。不少村民也开了窍,自发跟着这个年轻的村主任一起干。
同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当地政府出资将王木村全村四个组实行通组公路硬化,永顺县住建局驻村工作队入驻,王木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9年,刘玉旺正式出任支书,刘吉林退休,享受天伦之乐。
从带领村民凿壁开路的刘吉林,到积极发展产业、转变村民思想的刘玉旺,这两代村支书都传递着同一种理念:时代在变,实现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致富的思想不会变。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