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深情地对师生们说:“岳麓书院一直是我有牵挂,这个学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影响,我还是很有感触的。”书院大门悬挂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总书记剖析这副古联时说:“于斯为盛,我的体会一个就是我们湖南人才济济,代有才人出,有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再有呢,于斯为盛这个‘斯’,是指的这个时代。明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是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你们这个年纪正当其时”。
古朴典雅的岳麓书院座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书院创办于公元976年。千年学府,历经风雨,传承文化,厚重担当。今年,岳麓书院隆重接待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她必将焕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生机。那么岳麓书院有什么独特魅力呢?让我们一同走近岳麓书院。
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将唐代二僧草创的精舍建成一所正式书院,奠定了讲学的基础。1015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为嘉奖山长周式教育有方,成绩卓著,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从此名闻天下。
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力主抗金,收复中原,无奈当时主和派当政,他的理想抱负无法施展,无处诉说,他想通过讲学抒发自己的理想,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忧国忧民、立志报国的士大夫。于是他倡导重建岳麓书院。他延聘抗金名将张浚的儿子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张栻以传道济民为方针,成就人才,他主张学思并进,反对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他在此苦心经营三年,初步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
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深受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
明朝之初,岳麓书院经过多次损毁又多次重修。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他倡导“知行合一”的学术思想,追求“明学术、变士风,以成天下治”的社会目标。王阳明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王学在湖南的流布,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岳麓书院迎来了又一次学术的繁荣昌盛。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湖南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书院,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1687年春,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又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书院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此为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绵延千年经久不衰。
二、书院弘道,学脉传承
南宋时期,理学繁荣。著名理学大师张栻主讲岳麓书院期间,1167年(乾道三年),朱熹自福建武夷山拜访张栻。二人切磋学术,论争疑难,“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于是就在此处登坛讲学,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在中国书院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深深地影响了岳麓书院自身的历史走向。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声名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
1194年(绍熙五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再次来到潭州,任湖南安抚使,重整岳麓书院,朱熹在岳麓书院培养了一批主张抗金、心系祖国、一身正气的弟子。他们或仕进为官,或从事文教,对湖湘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1717年,李文炤任岳麓书院山长。亲自制定了《岳麓书院学规》,其中专门开辟一条讲“争疑诘难”。强调学习需要自主钻研精神,不能盲目信从。
1748年(乾隆十三年)宁乡人王文清受长沙知府吕肃高之聘,任岳麓书院山长。他到任后,在建设书舍、完备规章制度、规范祭祀之事,管理学田和经费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冲破旧规的束缚,扬弃朱子岳麓教条,重新制定颁行了《岳麓书院学规》。学规包含道德修养与学习态度方法两个层次。道德修养内容渗透德育,学习态度方法落实智育,文字精炼而寓意深刻,文笔浅显而哲理深邃,易读易记易传诵,受到门生的自觉遵守与积极拥护。
书院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莫过于游息山水之间的教学。这种山水之间的自由教法甚至在思想控制森然的清代也没有式微,反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岳麓书院乾嘉年间的山长罗典,通过一系列辅助性建筑和景观,把这种悠悠山水之间的教学方法发挥到极致,让学生一边遨游在山水之间,一边徜徉在知识的广袤世界,精神获得真正的升华。学生严如煜在《鸿胪寺少卿罗慎斋先生传》回忆:“先生立教,务令学者陶泳其天趣,坚定其德性,而明习于时务。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隐乌皮几,生徒藉草茵花,先生随所触为指示”。
岳麓书院弘扬正道,传承千年学脉,其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今后造就经世致用之才培植了适宜的土壤。
三、千年树人,英才辈出
岳麓书院自宋代创立并鼎盛发展,历经千年,一直是湖湘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摇篮。
在南宋,张栻培养了彭龟年、游九年、吴猎、胡大时、赵方等一批“岳麓巨子”。明代以“大贤自许”的山长张元忭,为王守仁再传弟子,亦为教育家,承湖湘血脉,重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样褒贬,不存门户之见。明代山长吴道行,主张经世致用,培养了学生王夫之——晚清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特别是近代以来,岳麓书院倡导经世之风,主张躬行实践,培养出众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从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到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从谭嗣同、唐常才、熊希龄等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到黄兴、蔡锷、陈天华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从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到以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多与岳麓书院及接续的湖南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岳麓书院弘扬“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精神,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在历史的新时代新征程上,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形势复杂,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麓书院为契机,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寄语,传承岳麓书院文化内涵,发扬湖湘文化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 | 中共宁乡市委党史研究室 周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