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榜样中国|春风布种,一位“中国好人”的深度实践

2020-09-14 09:34:09 红网时刻

题记:

甲骨文,把最美的字,献给了“好”。人人趋之、向之。

在“中国好人”肖剑锋看来,“当好人”更像吃饭、喝水、睡觉,是生命的自觉与必须,而非被动的选择。

从40年前开始,他沿着“好人”之路前行,一刻也没止步。

而更重要的是,个体的“好人”实践,如何带动整个社会,形成一场风暴。

微信图片_20200911095700_副本.jpg

村田村俯瞰。贾星摄

“中国好人”肖剑锋,最近陷入新的烦恼。

一桩是,老家新宁的扶贫基地还要筹钱,他持续投入2000多万,还是不够。

一桩是,曾经资助9年的贫困生小陈,因故弃世,他痛惜,阳光不能照遍所有地方。

事实上,从2016年回乡开始,他就一直与烦恼和困难做斗争。

即使当选“中国好人”“最美扶贫人物”“最美乡贤”“最美家庭”,这种烦恼也不会解除。

微信图片_20200911095511_副本.jpg

油茶树挂果了。贾星摄

最美乡贤,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钱的问题,是首要的。

新宁县回龙镇村田村,是肖剑锋的故乡。

30年,他从穷小子变成东莞市裕锋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老板。钱从无到有。

然而,财富怎样转化,才最有价值?

2015年,老家村田村发出求助:“能否回乡,领着乡亲们致富?”

他想起那年南下,妈妈向邻居借来200元盘缠——邻居卖猪所得。这钱,是他财富人生的起点,更是他永远感恩故乡的理由。

肖剑锋和妻子肖和青商量,决定回乡开垦荒山,种植油茶。

次年注册成立新宁县裕锋高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千亩荒山,挖水沟、修公路,两年内水电路“三通”,生态产业扶贫基地初备。

钱,都从自家口袋掏。4年掏了2000多万,“已经大大超出预算”。

有人说他傻,放着“老板”不做,粗茶淡食旧衣裳,还搭上全部家当,不值!

肖剑锋却说值!“为了回报家乡,必须苦苦支撑”。

这句“回报”,是真金白银;是留守老人有活干,残疾人、贫困户有收入;是1200亩油茶花开,红的白的黄的,开满山岭,红彤彤的果实,挂满希望。

在乡情、财富的天平上,他倒向乡情,倒向更多人的幸福。

人与人的境界差别,有时就体现在取舍之间。

村容村貌大变样,小孩在体育器材上悠闲的锻炼身体。.jpg

村中儿童在生态产业基地锻炼 。

最美扶贫人,“没脱贫的,全部到我这里来”

扶起内心的希望,就是扶贫的最大公约数。

一双双满怀希望的眼睛,让肖剑锋愿意倾力相“扶”。

那是残疾人李三秀的眼睛。她左脚天生无趾,走路不便,借钱养羊,却病死几十头。“这么多羊,我买下,归你养,我开你工资。”李三秀听了,热泪盈眶。

那是深度失聪者李小毛的眼睛。他曾心如死灰,肖剑锋接他上班,“把基地当作家,把我当亲人”。胆小的李小毛,眼里燃起火苗。

那是花甲老人肖祥顺的眼睛。夫妻俩带着38岁失智儿子来应聘,一家三口每月收入6000元。皱纹在他笑眼里舒展。

村田村是省级贫困村。2019年4月时,全村还有40户未脱贫。

“没脱贫的,全部到我这里来,保证大家有事做,全部脱贫!”肖剑锋向全村贫困户发出总动员,优先残疾人就业。

如今,全村脱贫。肖剑锋的生态基地欣欣向荣。油茶山连山,稻田翻碧浪,脐橙、玉米、猕猴桃飘香,孔雀开屏,呦呦鹿鸣。

宽阔的柏油马路、宣传文化长廊、篮球场、文体健身角,惠及全体村民。新安装的50多盏太阳能路灯,为乡村振兴接续光明。

微信图片_20200911095725_副本.jpg

吉林来的梅花鹿在村田村安家。贾星摄

让雷锋精神传递下去、流动起来

40多年前,10岁的肖剑锋跳进冰河,解救落水同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湛江冲进大火抢救儿童,头部、手部至今留有疤痕。

雷锋精神,义薄云天。更重要的是,被人帮助,帮助他人,把善意传递。

肖剑锋事业陷入绝境时,曾得到东莞老板梁某帮助,无抵押无借条,借他20万。

难关过去,否极泰来。他要把得到的帮助,传递下去。

多年来,他向地方捐资200多万。向他人捐助30多万,其中助学17万元。他是不挂牌的“民间残联”,孤寡老人、寒门学子的“保护神”。

受他鼓舞,更多“雷锋”在他身边出现。

不久前,在惠州打工的新宁人唐胜平为救落水者,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2岁。作为东莞新宁商会会长,肖剑锋发动老乡募捐,送别英雄的队伍,绵延几里。

被救者马钻嘎是残疾人,他竭力补偿,泪言“永远学习唐胜平”。

惠州好心人深受感动,愿抚育唐胜平两个孩子,“也算是对英雄的报答”。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善行默默传递,雷锋精神才能自然流动,让人脚下有力,行有依归。

唐胜平生前与妻子的恩爱照。_副本.jpg

救人英雄唐胜平与妻子。

良好家风,涵养一个“好人”的养成

家风,是来自人生原点的建设。

肖剑锋南下广东时,二女儿肖霞才6岁,留在外婆家。

外婆有位邻居蒋冬娇,年过八旬,每天驼着背,一路蹒跚,摇井打水。6岁的肖霞看到了,帮她摇水。一老一少缓慢抬水的身影,定格在贫瘠的深山。

长大后,肖霞常去给老人家挑水、扫地,承欢膝下。老人家有好吃的,也要留一口给她。一老一小,亲如婆孙。

1998年,蒋冬姣丈夫肖盛林去世,外界才惊闻他是远征军老战士,深藏功名50年。从此,肖剑锋父女将蒋冬姣纳入自己家庭,肖霞常去照顾,很是孝顺。

蒋冬娇100岁时,肖家为她办了酒,请来村里长寿老人。第二年,蒋冬娇安然辞世,肖家按长辈之仪安葬了老人。

也许在蒋冬娇弥留时,会想起水井边一老一小抬水的温馨画面。

肖霞的孝亲事迹,感动三湘四水。她荣获“湖南省三八红旗手”“最美湘女”等称号,就读大学也成立“肖霞号”青年孝亲号。

虽然一家五口长年聚少离多,但父母的一言一行,涵养家风,在女儿们心里,种下一粒“好人”的种子。

肖剑锋向大家介绍裕锋民俗文化基地。.jpg

肖剑锋在乡村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地。

后记:

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

夏日的田野青翠旷远。我们眺望3公里长、5米宽的裕锋路。

这条路,像一只大桨,划开贫困,延伸出村田村美丽富饶的幸福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从2008年5月至今,“中国好人”以国家名义打榜,迄今13655 人上榜。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深入人心,形成风尚。

肖剑锋的深度实践,是“好人精神”在民间的自觉践行,是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完美结合和焕发。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践的典型代表,也是带动全社会形成“好人风尚”的坚定的基层力量。

当“做好人”成为个体必须、时代必然,“好人”就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必定筑起国家和民族精神永续发展的“铜墙铁壁”。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