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梁馨雨 通讯员 许敏 芷江报道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记者来到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这里收藏不少受降文物,一件件文物,诉说着一段历史,更彰显着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不屈精神。
回溯历史,“飞虎队”驻芷江期间作战地图
纪念馆展厅里放着一张军事地图,纪念馆馆长吴建宏介绍,这是1943年至1945年,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第五大队,也就是为人熟知的“飞虎队”驻芷江期间所使用的作战地图,是整个中国籍“飞虎队”队员所使用并唯一留存于世的作战地图。地图上标绘着“飞虎队”与日本空军作战的飞行航迹,作战范围覆盖整个中国战区,记录了“三袭白螺矶”“芷江保卫战”等辉煌战绩。这张作战地图于2010年由“飞虎队”二十六中队少尉飞行员李继贤捐赠给纪念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抗日战争期间,芷江作为军事重镇,拥有盟军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吸引多支空军部队相继进驻芷江,其中驻防时间最长的就是“飞虎队”。该大队于1943年6月9日进驻芷江机场,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19日才离开。
1945年8月21日下午3时40分,中方与日方代表今井武夫在芷江七里桥陆军总部举行受降会谈。今井武夫等四人被带入受降堂行鞠躬礼,并交出了“中国战区侵华日军部署图”。
2014年11月,美国“飞虎队”援华老兵约瑟夫·德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捐赠223张反映当年中国抗战的历史照片。其中108张记录了他在芷江期间的所见,32张记录了日本降使的投降过程。
“虽然我把这些照片带到大洋彼岸已70年,但它们始终应该回到历史的发生地,回到芷江,让更多的人来铭记这段历史。”约瑟夫·德曾这样表达他捐赠照片的初衷。
纪念馆文物陈列保管科科长李明兰介绍,2015年4月1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首次对外公布了这批彩色照片,立刻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这批系统反映日本在芷江投降的彩色照片,是对整个抗日战争史料的重要补充。
抗战老兵,青春不再初心长存
致敬和纪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1937 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一批批不计得失、不问回报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扛起了捍卫祖国的重任。
参加纪念活动的共有五位老兵,最小的91岁,最大的96岁。尽管他们已经两鬓斑白,但是回忆起这场胜利,依然会流露出骄傲的神色。
91岁的吴庭海,经历过战争的苦难,而今最看重的是和平幸福生活的可贵。1945年5月,16岁的吴庭海经堂哥的介绍,来到芷江机场成为了一名公役兵。主要工作是在测象站记录天气状况,并及时向总台汇报,总台再将机场的天气信息告知飞行员。
“现在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变得强大了,再也不会受侵略。这一段历史应该永远铭记。”93岁的李燮在回忆起以前的历史时,眼眶闪烁泪光。李燮1943年参军,当年的湘西会战曾在芷江医院里做护士,负责照顾病人,后来加入解放军,参加抗美援朝。
1944年8月,刘道民,进入国民党空军第九总站无线电区台,学习无线电报务。安排在驻柳树坪张氏祠堂的总站第二课(通讯课)无线电区台,负责收发电报,抄明码。1945年抗战胜利后,第九总台第二课无线台区迁到机场。
1942年入伍的李坤元,一开始分配在芷江飞机场航空第9总站弹药库,1943年正月调往贵州三穗,1944年调往贵州铜仁,随后去湖北恩施守飞机场。
96岁的龙成福,1942年加入空军第9总站俱乐部第二科,是一名勤务兵。参加过芷江防控保卫战、湘西会战,见证芷江受降。
为胜利的一刻,中国军民浴血奋战 14 年,最终取胜。他们的青春虽然已经随战争远去,但是那段热血的时光会永远留在心里。
旅美画家,用梦想还原受降场面
70岁的旅美画家钱德湘此次特地从北京回到芷江。1945年8月21日,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芷江与中国方面商定日军向中国投降的有关事宜,并在日本投降时注意事项备忘录上签字。
当时有美国记者拍摄了日军签字投降的过程,但国内并未保存这段影像资料。正是钱德湘和夫人谭明利,历尽艰辛从美国找到了尘封多年的芷江受降原始视频,并带回国内。
时光“胶片”倒回至2008年。那年,钱德湘从美国回到故乡,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请他为芷江受降画一幅大型油画。
这一幅油画钱德湘用12年的时间延展成19幅,不仅还原了芷江受降,还还原了枣庄受降、“密苏里号”受降和中国战区16个对日受降区的受降场面。
“这19幅画真实全面地还原了受降场景,它们是对历史的交代,更是对后人的警醒。”钱德湘说。
1968年,钱德湘下乡插队,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长沙知青。年轻的他们对艺术创作充满激情,这名长沙知青对钱德湘说,“真希望你能用油画重现芷江受降的场景。”这句话仿佛一颗石子,在18岁的钱德湘心中激起久久无法平息的波澜。
“从那时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抗战时期与芷江有关的一切资料,文字、照片、甚至亲历者的口述。”钱德湘说。当地文化馆馆长将珍藏的几张照片赠予他,并说,“如果有人能画出芷江受降,我希望那个人是你。”
时光荏苒,经过多年的沉淀,钱德湘再次回乡参观受降纪念馆,此时的他已在油画界颇有名气,他的作品在海内外均有展出,也受到许多收藏家的追捧。吴建宏看了他的画册后,激动地说:“您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饱满,能不能请您画一张芷江受降的全景图,今后在纪念馆展出?”
等待了40年的机会终于到来,钱德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是吴建宏的请求,更是钱德湘对故土难以割舍的留恋和他记录激荡历史的家国情怀。
“画历史画面一定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首先要做学问,这是艺术家的良心与责任。”钱德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