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红网推出年度大型融媒体策划——“咱这一家子”,聚焦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下,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幸福点滴。记录他们一家子的2020年,探寻他们脱贫奔向小康的“幸福密码”。
王美绒在酿酒。
记者 卢欣 摄影 朱丽萍 张必闻 配音 张兴莎
王美绒与酒的故事,要从她14岁那年讲起。
那年,父亲在邻居家酿酒,用筷子点一滴酒滴在王美绒的唇边,这是她第一次品尝到酒的滋味,“热热的麻麻的,感觉很有意思。”
为了这点奇特的味道,年轻的王美绒偷学酿酒,还曾挨了父亲一顿打。
如今,王美绒古法酿酒的手艺不仅在石门县壶瓶山镇小有名气,更成为他们一家子奔向小康生活的动力源泉。
酒曲作用下,玉米快速发酵。
每逢农闲时间,王美绒的丈夫和女婿要外出做事,照例,王美绒为他们准备10斤酒。玉米洗净后放到锅里煮五到六个小时,焖开花,起锅放到干净的地方,铺开放凉,冷却,25度左右后加曲。酒曲作用下,迷人气味散发,似酒香,似谷香,馥郁不醉人。酿酒多为桃花盛开时,遂取名“桃花酒”,王美绒想起,初结婚时,憨厚的汉子与持家的妹子,将日子过得这般甜蜜、温存。
丈夫照例搬出土灶、木桶、铁锅这些“老把式”,王美绒酿酒,丈夫打下手,“两口子”十分默契。共同生活20年,这种默契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默契背后,是两人携手共进、相濡以沫的坚守。
1998年,王美绒连续患上胰腺炎、卵巢囊肿,先后动了两次大手术,这个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贫困。“躺在病床上,我感觉自己拖累了家人。”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她泪流满面。“最苦的时候,我们连下锅的米都没有!”
内疚,亏欠,萦绕在王美绒的心头。她还记得,第二次动手术时,丈夫的亲戚站在病床边,劝他离开,“这病怕是治不好,她会把你和你女儿拖到泥潭里!”灰心时,是丈夫不离不弃,为她撑起一片天。
王美绒用泥巴将灶体封死。
土灶上是一口装着冷水的铁锅,灶体得用湿泥巴封死,高温高压下,不时添加冷水降温,以防水沸。加柴,上火时,王美绒说,自己也有这么一段煎熬的日子。
2009年,她患上了人生中的第三场大病:重度类风湿关节炎,下不了床,做不了事,离不开人。为了照顾她,丈夫不再接木工活,在家做农事维持生计,生活费、药费、学费……一年经济账算下来,入不敷出,“可以说,到了借无可借的地步,亲戚看到我们绕道走。”
女儿覃佐英为了让父亲腾出手外出做活,将一家人拉出贫困的泥淖,固执地辍学,成为王美绒一生至憾。“别人家小孩读书上班,我的女儿却因我早早辍学,我剜心般难受,她本该有更好的人生。”
酿酒成为她增添收入的技艺,10元/斤的酒,撑起了飘摇的家。难熬的时候,她也喝一杯,“只有昏昏沉沉地醉一场,才能睡个好觉。”
幸好,与命运抗争的路上,王美绒不是独行者,脱贫攻坚的春风改变了她的一生。2014年5月,王美绒一家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2月,王美绒家又赶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修建的新房子获得共计10余万元补助。
2016年,王美绒搬进了新房子,身体越来越好。紧接着,家门口修了新马路,出行方便了。2017年,女儿出嫁。2018年,还清了家里所有的外债,家庭年收入增长到了6万元。
新酿的玉米酒。
一切好像都顺了,就如这酒,高温蒸馏下,雾遇冷成水,一滴滴酒液顺着胶质管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
覃业权喝一口酒,满足得眼睛眯了起来。
最简单的用料,最老的工艺,激发出最香醇的酒,覃业权喝一口,满足得眼睛眯了起来,“这才是做活的人喝的酒,度数高,烈!”
王美绒为女婿(左)准备酒。
10斤酒,是丈夫和女婿携带的最高份额,余下的酒,王美绒会放在水缸里,用塑料薄膜封上。闲暇时,王美绒依旧喜欢小酌两杯,她觉得,人生就像酿酒,经历高温烹煮之难,方得甘甜醇美之果,“酿酒的时间愈长,酒香愈浓郁,酒味愈甘醇,人生也正是如此,别怕经历苦难磋磨,拼搏抗争不服输,吃了苦头扛了事,甜蜜的日子就在前方。”
一杯酒,在贫瘠岁月里,为她撑起来的那点点甘甜,品一品苦尽甘来的滋味。于她而言,酒是人生历练之路,是一种日子甜蜜的象征,一种亲情的味道,对亲人关怀的味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