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冈市偏远的秦桥镇高原村中,有一位传奇老人,他有扛枪上阵杀敌的个人战绩,有率队誓死阻击敌渗的功勋,还有退伍不褪色在家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再立新功,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沈上龙老人。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了沈上龙老人家中,再来听听沈老当年那一腔热血为人民的难忘岁月。
来到沈上龙老人的家里,沈老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岁月消融了他的身体,但老人的精神依旧矍铄,眼神里仍然闪烁着坚定和果敢。“我经历过战争,深知和平的不易,当年多少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能够活到现在,看到国家建设越来越好,心里甚是感动。”今年89岁高龄的沈上龙老人如今虽然耳朵不灵,说话困难,不过一谈起当年的经历,便精神焕发,生动地给记者讲述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场故事和人生经历。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僵持阶段,前方战事吃紧,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身为乡长的沈上龙第一个报名参军,为全乡人做出了榜样作用。第二年便跟随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前往抗美援朝的第一线。
入朝后,沈上龙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135师工兵连,主要负责修坑道、挖战壕、架桥铺路等工作。战争中的军事工程保障任务往往是最辛苦的,“当时的设备落后,挖战壕、修坑道、架桥这些工作往往都是靠人力的,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手都磨出血来都不知道,心里眼里只有任务。”沈上龙老人回忆当年的从军生涯时满怀激情,“我当时人小,装备又重,有时候还要手持操作一百多斤的风钻机作业,每天都是灰尘满面,但是在任务面前,没有困难可言!”
1953年的7月,美帝国主义准备进行冬季大战,彻底击溃志愿军,打到金城去,赢得战争胜利,我志愿军于是组织了金城反击战。沈上龙所在连队负责挟合桥的守卫任务,挟合桥地理位置突出,两边是山,是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连部党支部经慎重考虑,派当时作为连部支委的沈上龙带领一排一班去阻击敌渗透过桥。沈上龙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巧妙设置火力点,合理分配枪支弹药,对狙击阵地进行伪装,并命令全部手榴弹拧盖,全体进入战壕待命,以抗来犯之敌。七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敌一个排进犯桥头的两个山头,以6人战斗队形上桥,其余人员跟随在后,“当时敌军六个人走到桥头,班长吴甲志问我要不要开火,我考虑到地形因素,打算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就让大家等到敌行至桥中时再开火。”说到这,沈上龙老人的语气里充满着激昂。当敌军6人进入桥中时,沈上龙果断命令开火,一时间各火力点一齐扫射,毙敌4人于桥头,其余两人冲上岩坎,子弹无法穿透,此时沈上龙又命令部队向岩坎投弹,将剩下两人也炸倒在岩坎之中。敌见先头部队被全歼,立刻撤退,重整旗鼓,企图等待援兵再次进攻。击退敌军后的沈上龙十分开心,却全然不知自己的左肩已被子弹擦伤,流血不止,“当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受伤了,眼里只有杀敌。”边说沈老边给我们展示当年留下的疤痕。之后,敌军又组织了多次进攻,但全都被沈上龙所带领的一班给阻挡下来了,在坚守三天三夜后,连长带领二班和预备队将沈上龙和他的部队替换了下来。在抗美援朝战役里,沈上龙表现优异,获通报嘉奖一次,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1967年8月,沈上龙因病退役,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武冈县高桥公社武装部部长、钢铁英雄团二中队指导员、武冈县建筑公司砖瓦厂厂长。“吃过旧社会的苦,感受新社会的甜,才时刻不忘党的恩情,党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沈上龙在回忆自己复员后的工作时说道。沈上龙老人出生于1931年,湖南省武冈市秦桥高原村人,五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出身贫农的他,从小就要给地主老财打零工、看牛。住泥屋、吃咸菜、砍柴挑粪,沈老受尽了旧时代的百般折磨。“1949年全国解放,共产党来了,穷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终于翻身了。”沈上龙老人这样对记者说到,“我们家也终于分到了田地,终于不用再受地主老财的压迫了。”看到共产党打地主,分田地,为穷人做主,年仅18岁的沈上龙打心底就认定了共产党,将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要为全体穷苦人民做奉献。
1950年土改时沈上龙就参加了革命工作, 1951年5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共青团,1952年初选为了当时武冈县九区功德乡乡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功德乡,沈上龙积极工作,带领乡民抓生产、搞建设,“1952年的夏天,我们乡还剩下将近两万斤粮食,我就发动乡政府干部,推上手推车,就去别的地方卖余粮,那时候能够填饱自己的肚子,还能为国家创收,全乡人都十分开心,斗志更加昂扬。”沈上龙老人回忆起当年第一次担任乡长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退休后,沈上龙依旧心系家乡建设,站在建设的第一线,在秦桥乡率先创办了第一个队办柑橘场,利用家乡水好地好空气好的优势,带动家乡人民致富。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他又率领儿子开办第一个个人企业“蜂窝煤球厂”,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标杆,此后全村个体企业等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虽然我退休了,但是我实在过不了清净日子,总想着要干点什么,我的现在是党和人民给的,那我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不退休。”沈上龙老人的语气愈发坚定。今天的高原村内,涵盖建材、百货销售、加工贸易等行业10余家,从业人员数百人,也使地处秦桥西南的高原商贸通道一跃成为最具经济潜能的“宜商地”。
“父亲一直都很严肃,对我们的要求很高,虽然他经常都不在家,很少陪伴我们,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为了党和人民在奋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沈上龙的小儿子沈云竹这样评价到自己的父亲。从砖瓦厂厂长到供销社社长,从队办柑橘场到蜂窝煤球厂,沈上龙全心全意投入到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一心为民,一生清贫,如今的他,已近90岁高龄,却依然在农村住着老式砖房,用着几十年前的搪瓷杯。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激情不退,每逢重大节日或活动纪念日,他都会去各地方进行革命故事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邹叶琼 谭清林)(编辑李焱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