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陈立娟:守着一颗育人的本心,如水一样柔软而坚韧

2020-07-03 22:43:52 红网时刻

图片1.marked.png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教师陈立娟。

红网时刻通讯员 吴宝善 益阳报道

6月,浓郁的栀子花香中,又一届毕业生结束校园生活,踏上新的人生旅途。

“送走一批学生,回忆里又多了一群孩子。”自从1994年走上讲台,陈立娟再没有离开这块三尺天地。而曾经讲台下的年轻人们,带着她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走向四方,追逐梦想。

陈立娟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教师,20多年前初登讲台时,她比听课的学生“大不了几岁”;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她又和“00后”们打成一片。

听陈立娟讲述她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如听山路边溪水流过,没有澎湃的涛声,一字一句连成舒缓的旋律。

从教20多年,陈立娟从教学新手成长为优秀指导老师,她指导的学生,拿过省国家级和世界大奖。社会在变,学生在变,不变的是一颗育人的初心和本心。

从奋斗中来,把“奋斗”根植于教育理念

2020年春夏的大学校园,将以特别的方式留存在陈立娟记忆里。

往日热闹的教学楼,能听见风吹过窗缝的声音;往日可以即时互动的学生,如今被“隔”在电脑屏幕另一端;实训室里,“模特儿”如往常一样端正立着,周围却少了同学们认真比划、热烈讨论的身影……

喜欢有学生在身边的陈立娟,一边适应着疫情带来的新变化,一边坚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该备的课充分备,该讲的内容认真讲,工作室有学生在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南省选拔赛,她给予指导,不时就来走走转转。

读书改变命运,方向很重要。陈立娟的成长经历,让她相信并笃行这一朴素道理。

陈立娟还小的时候父母都是裁缝,但她对裁缝的最初印象并不友好。因为忙碌的父母根本无暇照顾她和弟弟,姐弟俩经常没饭吃。“长大了不要待在农村,要想办法出来。”这是父母劳累之后对陈立娟说得最多的话。

陈立娟一路读着书,离家渐行渐远。读至高二,她发现自己不是那种聪明的人,读书没天分。尽管特别努力,但还是觉得自己考不上大学。母亲把学费塞进手里,被她扔下楼,“我考不上,你们为什么一定要逼着我?”

一边是烦躁、迷茫的女儿,一边是不知所措的父母,一位学姐无意中的一瞥,改变了陈立娟的命运。

陈立娟向记者回忆道,有一天这个学姐来家里做客,看到墙上贴着一幅时装画报,便说益阳市有一个服装学校。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正为女儿前途发愁的父母没多久就去益阳打听探访,“湖南省服装工业学校,中专,毕业有单位,解决户口。”

读书有目标了,陈立娟不再和家人执拗。高二那年暑假,她从零开始学画画,40天时间,每天最早去最晚回,培训回来还要练线条。因为“大学读不成了,给自己断了后路”,她必须用实际行动说服父母,也实现自己“走出农村”的愿望。

那一年,班里考大学的同学都落榜了,陈立娟从湖南省服装工业学校三四千名考生中突围出来,成为最终被录取的100多人之一。

那一年是1991年,陈立娟18岁。她开始真切明白,得来不易的成功,源自选对方向后脚踏实地奋斗,此后20多年的教学,这一育人理念,从未改变。

在陪伴、实践中发现学生、成就学生

1994年7月,陈立娟从服装工业学校毕业,留校在校办工厂工作,兼给学生上工艺课和制版课。既无工作经验,也没教学经验,她每次上课前都自己反复练习很多遍才放心。这股认真劲儿,到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了陈立娟身上的烙印,抹不掉。

图片2.marked.png

陈立娟毕业照(前排左三)。

如果去一个很远地方,有人会判断是否因路途坎坷而退缩,有人会等待搭乘他人顺风车,有人在考察是否有捷径。陈立娟肯定会选择她能看得见的那条路,然后一直走下去。最终她可能是这一路上收获最大的。近几年,她每年的教学课时达到600课时以上,辅导学生参加各项大赛每年达到400课时以上。有同事夸奖她坚持的品格,勤奋的榜样。她说:“持续的坚持是辛苦的,可我并不觉得辛苦,我这不叫坚持,就是习惯”。

勤奋成习惯是其一,其二是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早年在校办工厂工作及企业顶岗实践的经历,让陈立娟明白动手的重要性。2005年,她在校外租房子,自费买材料、买设备,以工作室形式,带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给想学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衣服做起,为自己的父母、亲戚做新衣服。”

陈立娟的这一做法得到学校肯定,2007年,在校方推动下,她成立了服装专业工作室,每年承接社会项目,采用师带徒的方法,让学生全程参与接单、设计、制版和制作。工作室的创收,一部分购买原材料,剩余的全都分给学生。

此后,职业技能大赛开始在全国出现并流行起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被普遍接受的职教理念。从此,带学生参加省内外、国内外比赛,成了陈立娟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8年,陈立娟指导学生拿到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的一等奖,打开了得奖“罐头”,一发不可收拾。至今,陈立娟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技能大赛、设计大赛共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2人次,其中技能大赛中2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次获得全国二等奖、6次省赛一等奖。她本人则9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指导教师、园丁奖、伯乐奖、大师奖等荣誉。

图片3.marked.png

陈立娟荣获第23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伯乐奖”。

2019年4月,陈立娟陪伴了3年的“徒弟”谭惠文,在2019全球技能挑战赛时装技术项目赛项上夺得金牌。喜讯从澳大利亚墨尔本现场传回,完成了湖南在此项目上的破“零”。

“获奖专业户”的秘诀是什么?考虑最坏的结果,尽最大的努力,这是陈立娟给出的答案。

“光有运气是不够的。”陈立娟进一步说。而了解和发现,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陪伴。在课堂上,她鼓励学生多问多答,在工作室,她鼓励学徒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管对错,先动手付诸实践。

“第一,你懂了吗,第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想清楚了没,我经常教学生是这样,想不清楚的情况下,动手做。”陈立娟说。

讲台上的严师,生活里的慈母

“80后认真、好学,那时候上课2个人用一个模型,有些学生就熬夜去用模型。90后有主见,难‘管’一些。00后敏锐、随心,也难‘管’……”,说起教过的一届届学生,陈立娟历数他们的特点,像谈论自家孩子一样。

而在学生眼里,陈立娟时常扮演母亲的角色,严厉与慈爱并存。

她的“严”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想进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每周要去四次学校的工艺实训室,其中周六周日必须去一天;工作室则必须天天来,每个星期必须有作品……考核期为一个学期。

是不是过于苛刻了?理由很简单:你来工作室的目的是什么?服装设计制作首先是一门技能,不动手,永远是纸上谈兵。

谭惠文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陈立娟记得,谭惠文刚来工作室时,“设计还好,但工艺不行,来之前没做过一件完整的衣服。”但陈立娟欣赏这个孩子身上的自信和决心,像她年轻时候,有韧劲、目的明确。“我就是给他专门挑刺的。”陈立娟笑着说。工艺上的要求严格,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谭惠文一个也没“逃”过。

严师的背面,是慈母。谭惠文的话,说出了学生们的心声,“更多时候,陈老师扮演母亲和家人的角色,而学校就是家。”

图片4.marked.png

陈立娟陪着学生谭惠文训练。

谭惠文2017年备战湖南省技能大赛时,白天、周末、寒暑假陪谭惠文训练。入选国家队后,甚至训练到夜里10点多,一路斩获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直到夺取全球技能挑战赛金牌。

自始至终,包括最初条件艰苦的时候,工作室都免费向学生开放,不收任何费用;带学生跟带小孩一样,今天心情不好,会问什么原因,明天项目有收入了,带着大家出去玩,烧烤,唱歌。她还常常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近3年累计达到了5000多元。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深理论,在日复一日中本心流露,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成才。“认定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30年来,从读书到教书,陈立娟就如溪水一样,柔软而坚韧,长流不断,润泽山花。

来源:红网 作者:吴宝善 编辑:王新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