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老地名,唤醒老长沙”的调查与思考(上)
长沙晚报记者 梁瑞平 匡春林 陈焕明
“半湘街,一步两搭桥,三公里,四牌楼,五里牌,六堆子,七里庙,八角亭,九(韭)菜园,十间头,百善台,千佛林,万祠巷。”一首长沙老地名的“数字童谣”,概括浓缩了老长沙以数字为名的一长串标志性老街老巷。但历经多年流转后,其间的一些街巷已难觅踪影,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地名也淡出人们视线。
长沙在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反映古城变迁的诸多绝妙地名,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老地名、历史地名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数据显示,1982年长沙市地名普查时编制的《长沙市地名录》,市区共登记各类地名5344条,其中包含大量有历史传承的老地名。但到2006年,长沙有记载的街巷仅剩1300余条。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多次在调研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时提出,要以对这座城市、对长沙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对历史文化的强烈敬畏感,加快推进有机更新,把“留”摆在第一位,然后才是“改”和“拆”,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让老百姓更具幸福感。
留住老地名,唤醒老长沙。长沙老地名现状如何?保护老地名最大的瓶颈在哪?在保护老地名方面,长沙目前做了哪些有效的工作?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深入调查。
1 挺遗憾
“走着走着,老地名只剩下回忆”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刚过40岁的胡顺强带着10岁的女儿从深圳回长沙探亲,女儿嚷着要看看爸爸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我是在北正街长大的,那时街上商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有我很多童年的回忆。”胡顺强说,北正街当年是长沙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条街,全长1.5公里,老字号非常多,同利长南货店、北协盛药号、华得来粉馆、头卡子菜场,“小的时候,最喜欢吃同利长的糖了,南货店虽然不大,但东西质量很好,糖果只要几分钱就有一把。”
“三兴街,三泰街,三三如九九如斋。”胡顺强还清楚地记得从前的童谣,可是如今的北正街已经不是昔日那条老街了。因为黄兴北路和地铁建设的需要,北正街被陆续拆除,如今只剩下中山路北边一小截,长度不到200米。胡顺强带着女儿在这段仅存的北正街上转了转,然后去了不远处的潮宗街,内心感慨不已。“还是有点遗憾,走着走着,这些地名竟然只剩下了回忆。不要以为我们城里人没有乡愁!可是,没有了这些地名,乡愁就断了脐带,失去了来路。”
“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长沙的巷子。”长沙地名专家黄泽,曾多次参与长沙地名命名的论证。对他来说,长沙的老街老巷老地名,就是长沙最为独特的“历史标签”,也是长沙古城文化的“活化石”。
据上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的不完全统计,长沙纵横交错的l026条道路街巷中,通名为街的有144条,为巷的有253条,为路的有94条,为里的有l26处。其余通名较多者,有园52处,村58处,坪31处,桥18处,井19处,塘l3处,湾12处,子l3处,岭10处,头l5处。根据1982年长沙市地名普查时编制的《长沙市地名录》,市区共登记各类地名5344条,其中包含大量有历史传承的老地名。
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新地名大量产生,老地名、历史地名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不少意义隽永的老地名、历史地名甚至面临消失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到2006年,长沙有记载的街巷仅剩1300余条。
“在长沙已开发的一些地段,随着新的建筑物的矗立,原地的老街老巷不复存在,原先的老地名更是消失殆尽。”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说,这些老街老巷原本分岔路众多,每一条分岔路都有一个固属的老地名,但街巷的拆解,大多仅留下主街名,小街小巷名则为人淡忘,“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楼林立的老街巷里,不仅旧貌难寻,当地流传千年的老地名至少有六至七成已然消失。”
消失的不仅仅是地名,更是一段段历史。陈先枢举例说,定王台对面原本有座名叫斗姥阁的楼阁,虽然阁楼早已不存,但地名依旧沿用多年。但在后来路网建设中,斗姥阁、凤凰台两个地名合二为一,最终定为凤凰台,随着斗姥阁这个老地名的消失,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也被人慢慢淡忘。
2 保护难
多重原因导致老地名逐渐消亡
“新地名像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地冒出来,被取而代之的老地名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谈到老地名的消失,陈先枢有些无奈。他说,老地名的消失是乡愁的淡化,是历史的断裂,更是文化的失落。
研究文史,编著书籍,为正在消逝的文物古迹而奔走,已是古稀之年的陈先枢熟悉长沙城的一街一巷。他介绍,长沙由数千条街巷组成,目前还保留了很多古街巷,但也有很多老地名永远地从长沙地图消失了。“一些老地名消失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种。”陈先枢说,一是因为道路扩宽改造、街巷改建小区,导致老地名消失,出现新名称。二是因为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把过去小而密集的街道、地名,合并成一片或者一条线,重新命名。还有一个原因是观念原因,一些街道名称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潮而改变,如将玉皇坪改为新风街等。
老街老巷不断消失,老地名逐渐消亡。一座主城数千年未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却不得不面临老地名逐渐成为历史的尴尬。是什么造成这一令人痛惜的现状?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高晓钰说,这与目前地名管理法规相对滞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执行监管力度不够不无关系。
“以往的法律法规,已经难以满足日渐发展的地名管理需求。”高晓钰介绍,目前长沙地名管理依据的两部全国性条例规定,一个是1986年国务院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一个是1996年民政部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国家、省级层面未就历史地名保护工作出台专门法律规章,已经无法适应长沙地名日新月异的发展。
2013年5月,市政府出台《长沙市地名管理办法》,该办法虽然设有“历史地名保护”章节,但对保护哪些历史地名、如何进行保护并未明确细化,特别是在历史地名和历史文化街巷名称保护方面,还没有出台实施细则。
此外,由于主管地名工作的民政部门缺乏能够覆盖全市的、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加之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手段单一、处罚力度很小,致使对于管理或者建设单位没有按规定向地名管理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违规情况,难以有效执法。
“地名就像一个城市的活化石,承载的是那个年代留给后人的历史。”市人大代表周帅军说,如今,能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越来越少,许多历史街巷内的建筑已被拆迁,倘若不再加以抢救,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将逐渐消失。
他认为,保护老地名需要对症下药,目前主要面临着管理法规相对滞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执行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从管理体制方面来看,目前长沙有关地名的工作职能是由民政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多头管理导致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周帅军说,同时县(市)也具有针对道路命名的独立管理权限,导致地名主管部门针对某些经济功能区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执法权限或者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很多的地名违法违规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3 传承少
新老交替间,新地名缺了“长沙味”
老地名渐行渐远,新地名层出不穷,新老交替间,许多新地名或是过于简单直白,或是缺乏文化底蕴,或是用字用词欠妥当缺了点独特的“长沙味”,更少了些历史厚重感。
据黄泽介绍,如长沙县的“东一路”到“东十三路”,宁乡市的“澳洲路”“欧洲路”,缺乏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一些地名,简单各取两个合并地地名的一个字,忽视了原来地名的历史和韵味,令人啼笑皆非。
而在建筑物、商区命名中,“大洋怪重”的命名也时有出现,不断抹平着老地名、老街巷原有的历史根基。
近年来,民政部提出要整治地名“大洋怪重”乱象,即地名命名中出现的夸大、洋气、古怪、重名现象。但如今,城市中一些新建建筑物、商区为追求“高端”“洋气”,一再跨过“大洋怪重”的红线,“威尼斯”“莱茵城”“香榭丽舍”“托斯卡纳”等均被拿来用作小区名,让城市的现实和历史模糊了界限。“长沙好多小区,都爱取个外国名。”市民李先生调侃说,加上小区内外一些仿国外的建筑,走在其间,真有点身在“国外”的“错乱感”。
“一些隽永的老地名,其实完全可以用在新开发的建筑物上。”陈先枢以市内建筑物“水月林公寓”为例,“水月林”这个名字取自长沙老地名,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建筑物名其实源自长沙老街地名,是古代、近代长沙园林的缩影。史料记载,原解放路东端至吉庆街一条麻石老街,名柑子园,清道光年间,开缺回籍的两江总督李星沅在这里筑李家花园,园内广植柑橘树。柑子园附近还有水月林、芋园、芋香巷等街道,也曾是李氏园林的所在。
“历史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载体,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既要保护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等有形历史遗产,也不能疏忽了对历史地名这一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黄泽说,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如何权衡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多地留存现有的珍贵历史地名,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在行动
留住老地名日益成为共识
幸运的是,保护和抢救历史地名、文化街巷,留住长沙古韵,让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更加闪亮,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地名文化遗产非常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曾分别在《社情民意》、市人大有关调研报告上批示要求加强老地名保护。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讨论研究重大地名命名事项及地名管理相关工作。
今年3月7日、8日,胡衡华调研老城区有机更新工作时提出,长沙城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城址一直未变,文脉延续至今。要通过有机更新留住城市记忆,把老长沙城的风貌凸显出来。
近年来,长沙不仅率先出台地方规章,对标准地名使用、地名标志管理、历史地名保护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对历史地名的保护原则、保护名录、保护方案等方面作出要求;还不断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出台《长沙市住宅区和建筑名称使用规范》等一系列配套规章;去年,长沙开展《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将“历史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对象。
市民政局副局长何水军介绍,近年来,长沙大力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确保历史文化不断传承。“目前,对一般地名的命名,逐级上报,分级审核,市级审批;对重要地名的命名,严格遵循部门申报、市民听证、专家论证、公开公示、政府审定的程序。”
有的放矢的保护举措,暂缓了长沙老地名的消亡速度,也让更多的老地名重新焕发活力。目前,长沙在地名用词中彰显文化、体现传承,新地名命名时注重与周边地名的整体协调,对发音歧误、不雅的老地名进行纠错校正的标准化处理,让一批老地名恢复本来面貌;在棚户区改造项目审批中,凡涉及历史街区保护、文物修缮等房屋征收(拆迁)的改造项目,严禁纳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范围,探索了“修复修缮为主,拆除重建为辅”的“有机棚改”模式,保护了历史地名与文化。2016年,长沙启动了国内首条历史步道建设,示范线将2个历史文化街区和3个历史地段串联起来,成为彰显长沙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名片。对全市路名牌、街巷牌、村镇牌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制作,积极引导、突出重点,大量保留和使用了各个时期的老地名,让这些鲜活的历史符号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长沙的山水洲城格局中,老城区是城的根脉所在,联手行动、立刻行动,才能让老地名焕发新光彩。”市民胡文佳说,他最喜欢闲下来时,带着正读小学的女儿胡乐妍在家门口的老街老巷中穿行,讲述这些曾经的老地名背后的故事。
记者手记
一个老地名,一段传奇或掌故
“最难忘的是,东茅街、化龙池、都正街、大小古道巷、白果园、鱼塘街等一个个张口就来的老地名和它们的传说故事,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时光。”胡文佳从小就居住在白果园周边的街巷,虽然记忆中的一些老地名已然远去,但依旧成为他最难忘的回忆。
长沙素有“湖湘首邑”之称。据明崇祯《长沙府志》卷六所记述的情况,今日长沙老城区的结构布局在明代就已定型,志中所记盐仓街、清泰街、织机巷、金钱巷等大小数十条街道位置已与今无异,而且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老街是历史城市的缩影。”据陈先枢介绍,长沙老街命名,取材广泛、寓意深邃,如留下名人印记的老街,太傅里因西汉长沙王吴著的太傅(老师)贾谊故宅位于此而名,朱张渡因南宋“朱张会讲”时朱熹、张栻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而得名;糟坊巷、糖坊巷、机坊巷、豆豉园等因同业作坊集中在一条街上而得名,从中甚至可窥探出一幅“古代长沙产业分布图”。
古代长沙冈峦交替、湖塘星布,城郭错落其间,也由此衍生出金盆岭、银盆岭、峨嵋岭、识字岭等以山水为名的老街;古代长沙河渠纵横,也出现了白沙井、丰泉古井、浏城桥、大椿桥等以古井、古桥为名的老街;从松桂园、榕树园、荷花池、柑子园等以园林命名的老地名中,则可想象古代、近代长沙园林遍布全城的盛景。
此外,长沙很多老地名,或以古城池地名、王府地名、官衙遗址,以及古学宫、贡院、佛寺道观为名。
大西门、小吴门、湘春街,这里勾画着长沙古城池的版图与变迁;小瀛洲、西牌楼、走马楼,这里再现了马楚王都和明吉王府的兴废;朱家花园、荷花池、柑子园,这里曾是古代园林胜地;回龙山、金线街、落星田,这里流传着诸多美丽传说……
一个个老地名,隽永悠长,投射着老长沙的过往变化和历史烟云。一见难忘,回味深长。
1980年代长沙l026条道路街巷
街144条
巷253条
路94条
里l26处
园52处
村58处
坪31处
桥18处
井19处
塘l3处
湾12处
子l3处
岭10处
头l5处
老地名保护,“活着”就是硬道理
——“留住老地名,唤醒老长沙”的调查与思考(下)
长沙晚报记者 梁瑞平 陈焕明 匡春林
白鸽咀、六沟垅、木马塅、曹家坪……这是最近公布的长沙地铁6号线部分车站正式站名,“咀、垅、塅、坪”等后缀的地名都带有浓浓的老长沙特色,体现出长沙独有的地方文化,这些老地名将随着地铁的开通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记忆。一个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域区分,还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是记录着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随着长沙城市开发建设的快速推进,一批批老地名在冲击中逐渐消失,一个个新地名也在进程中产生。
守住文化的根,留住回家的路,给乡愁一个寄托——保护老地名,我们应该怎么做?有专家认为,对于老地名的保护,不管是以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方式,让他们“活着”就是硬道理,便能重焕生机。
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我市历史地名和历史文化街巷名称保护工作的决议》。根据决议,长沙将尽快研究出台长沙历史地名评价体系和保护名录,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构建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化的全域统筹协调体制,这更将为长沙历史“名片”的保护提供权威支持。
尝试 拟建20公里历史步道,延续古城文脉
两厢翠竹、白墙、黛瓦,中间一条麻石路蜿蜒曲折……今年五一劳动节前,长沙首条历史步道全新开街,它有一个很文艺的名字:“西园北里”。
“西园北里因唐朝宰相裴休在此修建西楼而得名,别看它只有560米,却分布着左宗棠祠、李觉公馆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在西园北里历史陈列馆内,西园北里社区党委书记程蓉告诉记者,自从开街以来,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成了一处“网红地”。
城市中的老地名因为记载了这个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西园北里只是长沙历史步道的首发段,实际上长沙正规划建设20余公里历史步道,串联起老城区的“历史遗珠”,保护老城街巷,延续古城文脉,连同这些街巷一同保存下来的,还有极具韵味的老地名。
一路吉祥、出入是门、平地一声雷、一步两搭桥、南倒脱靴巷……作为历经3000年而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留下了许多特色鲜明、形神兼备的老地名,它们背后大多有着历史考证或者美丽的传说和故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老城区改造,一些小街小巷消失了,许多沿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地名也相继消失不见,因此保护老地名刻不容缓。
“很多人以为老长沙城在‘文夕大火’中化为灰烬,其实当时还有大片未被烧毁的区域,而且一些老街巷在毁于大火之后又得以重建,所以大火后的长沙仍保留了古城原有的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表示,这些老地名在这样的格局和肌理中得以保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贝”。
摸底 收录地名数据27万条,一批老地名得到抢救性保护
历史地名和文化街巷是城市传统风貌的“标本”,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长沙全面摸清地名“家底”,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在规范地名管理和历史地名保护上初显成效。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介绍,长沙一直致力于地名命名、更名、设标等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目前,长沙地名库现录存有标准道路的名称数据1800余条,门牌数据13万余条,建立了由村镇牌、路名牌、街巷牌、门牌等组成的地名标志体系,设立标志牌近15万块。
从2014年到2018年5年间,全市开展了由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各级参与、部门联动的长沙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对全市有使用意义的11大类地理实体进行全面的勘察、摸排、梳理,共调查采集收录地名数据27万条,建立了包含地名名称、来历、沿革、含义、地理信息在内的完整数据库,对地名缺失、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情形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一批濒临消亡的老地名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长沙的地名命名工作始终坚持在地名用词系列化中彰显文化、体现传承,并对发音歧误、不雅的老地名进行纠错校正的标准化处理,让一批老地名恢复本来面貌。”陈昌佳举例说,在长沙方言中,溁(yíng)湾镇常被误念为“荣湾镇”,为此,在设置该路名牌时,特别标注了正确的读音;在展览馆路扩改时,经多方论证,最终确定用“营盘路”这一老地名代替原有的“展览馆路”。
换名 广泛征求意见,多个地铁站换用老地名
“马厂站到了,请您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准备下车……”位于长沙地铁1号线北端的马厂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乘客从此经过,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当初马厂站差点就不叫这个名字。
马厂站最初的拟定名为开福区政府站,在征名过程中,不少市民建议改为马厂站。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时,马厂所在地是朝廷的马政机构,是养马的地方;清朝时,官府在陈家铺附近设立驿站机构养马,作为运输时换马休整的地方。
“考虑到马厂确实是具有长沙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所以我们最终采纳了市民这一建议,将该站命名为马厂站。”市民政局副局长何水军介绍,在地铁站点的定名过程中,都会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邀请地铁线途经的区县、相关部门及地名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在论证时,站名必须体现本地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特征,体现长沙丰富的文化底蕴、自然特点,同时充分保护历史老地名,反映老长沙特色。
“地铁站点附近1至2公里范围内,有历史老地名的尽量使用老地名。”何水军介绍,充分保护历史老地名是地铁站命名的重要特点之一。比如初拟站名1号线湘雅路站改为文昌阁站、营盘路站改为培元桥站,3号线的书院路站改为灵官渡站、城南东路站改为阿弥岭站,还有5号线的水渡河站、白茅铺站、毛竹塘站……当地铁疾驰而过时,人们可以从这些老地名中领略到古城长沙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探索 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希望更多老地名“复活”
近年来,长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政府加大了对老城区的保护力度,太平街、都正街、西园北里等有着浓郁长沙乡土气息的老街都整旧如旧,恢复古色古香的老面孔。社会各界对老地名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关注,每年都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交相关建议提案,呼吁“救救长沙老地名”。他们提出,长沙的一街一巷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连名字都没有了,人们又如何能够了解其间深厚的文化内涵呢?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我市历史地名和历史文化街巷名称保护工作的决议》。长沙将着力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推动地名命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一般地名的命名,逐级上报,分级审核,市级审批;对重要地名的命名,严格遵循部门申报、公开公示、市民听证、专家论证、政府审定的程序。
根据决议,市民政局等部门正研究出台长沙历史地名评价体系和保护名录,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体系和名录发挥在历史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履行长沙市地名委员会的议事协调职责职能,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沙已着手编制《长沙历史地名名录》,始终坚持在地名用词系列化中彰显文化,在地名标准化过程中体现传承的原则;不断发掘有意义的老地名,让埋没已久的老地名焕发新活力,在新的地名命名中,尽量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历史地名作为备选。
“我们希望能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地名规范管理的法律权威,尽快出台历史地名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理顺管理工作体制,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全市统筹机制,建立监管检查制度,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管。”陈昌佳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老地名得以“复活”,让后代还能传承它们的故事。
重生 城市有机更新使老地名更好地传承下去
白果园和化龙池是位于长沙中心城区著名的古街巷,紧邻繁华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白果园巷因巷口有一小片白果树而得名,化龙池巷的名字则与老铁匠开炉熔铁化孽龙的传说有关,又因位于古长沙善化县学宫泮池“化龙池”旁而得名。眼下,白果园化龙池片区有机更新项目一期施工正在全力推进中,在不破坏街巷体系的基础上,片区内登隆街、苏家巷、东茅街等14条老街巷将重焕光彩。
今年起,长沙大力实施老城区有机更新,以留住城市记忆,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市有机更新就是要尽量保护历史街巷的格局和风貌,使之不受其破坏,只有街巷还在,老地名才能更好地依附和传承下去。”陈先枢说,要保护好老地名,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历史地名的保护名录,仍在使用的历史地名不能随意改名;其次扩建新建道路、桥梁、公交站、地铁站、建筑物命名时,应尽量使用历史地名。
同时,老地名在就近的原则上还可以进行移植使用。把一些地理实体已不复存在的小街小巷的名称移植用到附近新建的居民区和社区,在兼顾指位性的原则上,“复活”一批老地名。
陈先枢还建议,在农村村镇合并时,要尽量使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不能在两个村或两个乡镇名中随意地各取一个字来组成新地名。“这点长沙县做得比较好,比如金井镇和双江镇合并时,采用了知名度更高的金井作为新镇名,同时又保留了双江这个地名;开慧镇和白沙镇合并也是如此。”陈先枢说。
“保护老地名是为了避免我们文化的失忆。”地名专家黄泽认为,地名命名要与长沙历史大格局相匹配,要具备宽度、深度和长度,要从规划部门这个源头抓起,在规划大框架和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每个老地名背后的悠长历史和背后故事,特别是要在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加大对老地名的抢救性、挖掘性保护。同时保护老地名应该争取来自政府、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增强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文化意识。
“对一些确实无法沿用的老地名,可采取立碑或建文化墙的方式,详尽记述该地名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等情况,宣扬地名文化,留住老地名的记忆。”黄泽说。
他山之石
老地名保护的“苏州模式”
近年来,苏州加大对老地名保护力度,取得不错成效。苏州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地名普查工作,既调查现今存续的地名,也调查已消失不用的地名,通过搜集查阅历史资料、调查走访、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地名文化信息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工作,丰富完善每个普查地名的来历、含义、沿革、实体概况等吴文化属性信息。
苏州大力推进吴文化地名保护,全面建立起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形成地名文化保护、开发、弘扬的新机制。对列入名录的地名,相关部门通过设置名录地名标志牌(碑)等方式予以宣传保护。同时积极开展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地名文化遗产遴选、申报和保护工作。
苏州还坚持传承优秀地名文化,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筛选出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历史地名或语词建立“吴文化地名采词资源库”,在编制地名规划和地名命名更名审批过程中,优先选用地名采词资源库的名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地名中,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延续地名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