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时刻APP
分享到

李子柒视频遭质疑:对农耕文化我们应多些自信

2019-12-11 21:34:59 红网时刻

——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微博一篇名为《李子柒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的文章一度被推至微博热搜第一位,引发网络上的高度关注和讨论。文章中提到,中国视频博主李子柒在外国视频网站Youtube上拥有超过700万粉丝,其发布的视频展示了中国各式各样的传统美食以及诗情画意的农耕生活,每条视频播放量在500万上下,广受外国网友的称赞和追捧,并称其视频的发布是汉文化对外输出的新形式。

在网红经济盛行的自媒体时代,网友的争论和质疑声总是不绝如缕。对于李子柒的视频是否是文化输出,持赞同意见的网友认为其视频满足了现代人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在润物细无声之间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持反对意见的网友则认为李子柒将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外国人,其发布的关于农耕生活的视频无法代表当今中国社会的全貌,甚至是对中国形象的抹黑,因此无法承担“中国文化输出”这一重任。

纵观李子柒的微博,其主页拥有超过两千万粉丝,视频更新频率不高但内容丰富且制作精良。在她发布的视频中,受众可以看到平时所熟悉的米饭、玉米、辣椒是如何从田间地头搬上餐桌;可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蜀绣、活字印刷、手工酱油的繁杂且考究的制作过程;也可以领略到蕴含在传统农耕生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对于李子柒的视频内容是否属于中国文化输出的争论,网友表面上是在探讨其视频内容是否担得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实则也反映了在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对外传播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是否值得追求?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在农村土地上孕育出的农耕文化还是否具有传播和宣扬的价值?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也是中华民族从未间断的优秀文化传统。农耕生活给人民提供最基本的温饱,而农耕文化则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被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所延续。农耕文化并非简单的有关锄草耕地的农活技巧,农耕文化具有“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意蕴;其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适应;其行动法则包括和谐的三才观、趋利避害的农时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等。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网友口中的“落后”“低级”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画上等号。

伴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关于中国乡村的叙事逐渐淡出人们视野,部分类似于《××下乡记》等影视作品以及类似“社会摇”等短视频作品也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人们对乡村的刻板印象,“贫穷”“破旧”逐渐成为中国农村的标签。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被大众频繁简单解读甚至污名化的今天,拥有农村成长经历的李子柒离开城市,将其身心全部投入到山村田间中去,用镜头还原古人笔下“一箪食一瓢饮”式的朴素且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李子柒的视频剔除了真实农村中的脏乱的一面,呈现出世外桃源般不真实的乡村生活,可正是这些精良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四时之美,也读懂其隐居山间,选择“出世”的价值追求。我们能从李子柒粗糙的双手感受到在田间劳动的辛劳,也能在慢节奏的日常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们被李子柒制作的传统美食所吸引,也可以在笔墨纸砚的繁琐的制作工序中感叹一代代匠人的付出。而当这些视频所传递信息被世界网友所喜爱的时候,就足以说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具有足够的魅力以及传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对于“文化输出”这一宏大的话题,我们自然不能试图要求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去担当重任。李子柒通过短视频向世界传递出古老而传统的中式田园生活,展示了农耕文明下中国人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追求,从而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内被中国乡村风光和美食人情所吸引的受众,这正是利用新兴传播手段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下所做出的成功的文化输出。

对于李子柒的视频是否算是文化输出,我们大可不必太过纠结。借鉴李子柒团队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成功经验、创新文化传播手段、丰富文化传播内容以弥补我国国际传播短板,才是我们迫切应该做出的行动。与此同时,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正视乡土中国的魅力;如何整体认识新时代下中国农村的风貌并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从而大大方方向世界展示中国乡村的美好,也是我们当前应该注意的议题之一。

文/雷逸慧(华中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雷逸慧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