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山界红糖备受群众喜爱。 通讯员 罗理力 摄
山界回族乡的红糖作坊内,工人正在熬制红糖。通讯员 罗理力 摄
隆回时刻5月15日讯(邵阳日报记者 罗俊 通讯员 马礼裙)山界红糖是由一种传承了逾600年的古法加工而成,其以当地生产的甘蔗为原材料,需7口连环锅小火熬制8小时以上,再经18道工序加工成红糖。如今山界红糖不仅成为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走出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金招牌”。
在山界回族乡老屋村伊路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展销区内,一块“传承古法,百年历史”的红色宣传展板格外醒目,其中介绍山界红糖始于1368年,当地家家户户都有喝甜酒、吃红糖的习惯,而在上世纪60年代,生活物资匮乏,当地人喜欢在包子里放红糖,以此来充饥,这也慢慢地成为当地一种饮食习惯。可以说,山界红糖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也见证了山界人民从贫穷走向小康生活的历史。
老屋村是山界回族乡7个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54人,目前已退出贫困村序列。该村依靠发展红糖产业,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之路。
老屋村党支部书记马文乐介绍,村里土壤肥沃,呈弱酸性,适宜甘蔗种植,且甘蔗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管护,十分适宜缺少年轻劳动力的农村种植。目前,村里种植甘蔗的面积为300多亩。“甘蔗浑身都是宝,它的汁可以用来熬糖,叶子和渣可以用来做肥料,喂养牛羊。”马文乐介绍道。
山界红糖制作工艺比较讲究。首先,必须采用本地种植的绿皮绵竹甘蔗,这些甘蔗种植时施的都是绿色有机肥,以保证其品质和口感,收割时节一般选在小雪前后。其次,熬制过程中,甘蔗要经过清洗、榨汁、开泡、赶水等18道古法工序,经过7口连环锅8小时以上的小火熬制,最终制成红糖。因制作工艺原始环保,甘蔗中的营养成分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红糖散发着天然醇香,其含钙量是白糖的10倍,含铁量是白糖的3.6倍。
“村民种植的甘蔗除少部分食用外,大部分都做成了红糖。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地形以丘陵为主、农户种植规模小而散、缺少外销渠道等,山界红糖规模化生产受限。”马文乐表示。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2016年,老屋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抱团发展的模式,将老屋村及周边村的115户农户纳入进来,其中包括40户贫困户,实行产业化发展,对村民种植的甘蔗统一回收、加工。同时成立伊路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和设备,制定加工标准,保证红糖的质量。该公司还依托电商平台,将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订单不断。
如今已脱贫摘帽的马炎成很感激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他和妻子患病不能干重体力活,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家庭经济压力大。去年,他在扶贫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加入了村里的红糖生产合作社,并来到伊路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上班,算上工资和分红的收入,一年下来增收2万多元。如今,马炎成逢人就夸是党和政府让他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山界红糖成为了他的“润心糖”。
据了解,山界回族乡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甘蔗和红糖产业,目前全乡种植甘蔗的达2500多户,其中贫困户有900多户,红糖产业年产值达3150余万元。“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仅让产业升级,也让红糖成为了广大贫困户的甜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