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年味非遗
年味非遗丨张家界这出戏何以被称为“三湘一绝”
红网时刻
2025-02-05 14:48:41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廖秋萍 张家界报道

“到了湘西不看阳戏,等于只到了半个湘西”。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这句话,道出了阳戏对大湘西地区的重要性。

大湘西地区的阳戏因艺术风格不同,划分出南北两路。张家界阳戏属于北路阳戏‌。

张家界阳戏不仅为张家界的地方戏之首,并在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入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中国年,张家界推出了系列非遗主题文化活动,张家界阳戏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

张家界阳戏《姊妹易嫁》剧照。(除另有标注外,图片均由张家界阳戏传习所提供)

戏台上,乐声悠扬,一段故事徐徐演绎;戏台下,观众们屏息凝神,跟随着故事的节奏感受历史、品读文化、对话自己、展望明天。

随着一声清脆的锣鼓声,又一出“好戏”开场咯。

【滥觞】

张家界阳戏被戏剧界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

明末清初,张家界阳戏滥觞于永定十三都,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镇犀牛潭一带,当时还没形成一个剧种,只是民间的草台戏。

资料显示,“阳戏”之“阳”有多种说法。一说为“阳春”的人(指农民)演的戏。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傩戏与阳戏常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也被称为“阴戏”,阳戏虽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

阳戏就在这种傩仪、傩祭、傩愿戏乃至民歌的演绎中不断进化而来,至清朝中叶臻于成熟,生旦净末丑行行齐备,音乐唱腔、化妆等已达到戏剧要素之所需。

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与发展,阳戏逐渐吸收了湘剧、花鼓戏等戏曲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成为张家界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

图片

张家界阳戏《状元焚冠》剧照。

“作为地方传统戏剧,张家界阳戏历史底蕴深厚,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剧目生活气息浓厚,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张家界阳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家界阳戏传习所法人代表欧辉平向记者介绍。

张家界阳戏承载着丰富的土家族文化基因,区别于其他地方阳戏的最大特色是,唱腔采用“金线吊葫芦”的方法。

即真假声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行话谓之“窄音”,声音极具穿透力。这也是张家界阳戏被誉为“三湘一绝”的重要原因。

曾任张家界阳戏剧团团长的周志家介绍,“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是由民间山歌演变而成。当地老百姓喜欢对山歌,一支山歌唱过去,回歌就要打吆喝声,用小嗓吼回来,于是形成了高八度。

在表演中,张家界阳戏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

【守护】

石雪芳是张家界阳戏剧团的青年演员,春节假期前,她一直在忙碌。

无论是排练剧目,还是为观众演出,她都全身心投入其中,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诠释着对阳戏的热爱。

每天,石雪芳会早早来到排练室排练。她深知,每一部剧目的成功,都离不开演员们在台下的刻苦练习。

石雪芳介绍,张家界阳戏是在土家族大山号子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剧种,唱词以张家界方言为主,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俱备,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石雪芳主演过多部阳戏经典剧目,例如《姊妹易嫁》中的张素梅,《状元焚冠》中的公主。

图片

石雪芳在《姊妹易嫁》中的剧照。

在舞台上,她用一眼一手、一举一动,讲述着角色的故事,传达着角色的情感,努力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

同样对张家界阳戏充满专注与执着的,还有前文说到的周志家,79岁的他是国家二级演员、张家界阳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15岁开始,周志家便与张家界阳戏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他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创作、改编了500余个剧节目,代表作有《贺龙与神兵女》等。

凭借着对阳戏的深深热爱,周志家退休后整理编印了“阳戏丛书”34本,出版了《大庸阳戏研究》和《大庸古乐研究》两本学术专著。这些著作不仅为阳戏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后来者铺就了一条便利的学习之路。

同时,周志家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阳戏师资培训等系列公益活动。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爱上张家界阳戏。

【传承】

2025年央视春晚,用近百个非遗元素串联,向世界展示了大气磅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对非遗等传统文化而言,只有做好活态传承,才能更好地筑起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

非遗是一座待开发的资源“富矿”。目前我国已公布的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557项。湖南是非遗资源大省,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代表性项目664个,市级和县级的代表性项目分别为1285个、4321个。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非遗不仅是宝藏,更是一座“富矿”。但时至今日,湖南乃至全国对非遗资源的发掘、保护和活化利用,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比如张家界阳戏,在大湘西地区名头很响,但在湖南其他地区,可能还有一些人没有听说过。

这也是为何今天要强调“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通过这些方式,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火起来、活起来,其才能绵绵不断、推陈出新。

图片

张家界阳戏剧照。

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将明珠擦亮,让非遗走出深闺,需要抹除“历史的尘埃”、穿上“时代的新衣”。当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绽放新的光彩时,我们的文化也将迎来新的发展。

非遗也需要多方“求索”。这个春节,杭州深度求索公司研发的DeepSeek让全世界为之惊叹。其实,需要“深度求索”的,不仅是人工智能。

非遗,不仅需要政府等多方力量加持,也需要自身的创新求索。

比如,张家界阳戏和许多传统戏曲一样,也面临传承人断层、市场萎缩等困境。张家界专门设立阳戏传习所,培养新一代阳戏演员,还在张家界旅游学校开设阳戏艺术中专班,培植更多“苗子”。

欧辉平介绍,张家界阳戏传习所每年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达200余场次,推动了张家界阳戏的活态传承和生产性保护。

图片

2024年10月28日,张家界阳戏“非遗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走进永定区桥头中心学校。

不仅如此,从2023年至今,北京中艺艺术基金会、张家界阳戏传习所和张家界市微爱公益服务中心联手,打造“院团+社会组织+学校”模式,让阳戏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张家界阳戏本身也不断创新,在内容上结合现代生活,创作出紧贴时代的新剧目;在表达方式上,与小品、歌舞融合,走出一条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阳戏之路。

旅游城市不妨多些非遗名片。旅游城市特别是张家界这类著名旅游目的地,每年有数千万游客前来,这对非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

在当前语境下,非遗无疑是文化旅游中的新风向。特别是对外国游客而言,除了DeepSeek,中国非遗同样属于“神秘的东方力量”。

图片

近年来,张家界将非遗手工工坊、文化集市、非遗表演等“搬进”景区。(董明勤/摄)

春节前,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官方账号转发“湖南春晚非遗八分钟”视频,邀请全世界网友感受湖南非遗的独特魅力。其中展示的,就包括张家界的非遗。

值得一提的是,从2月7日至2月12日(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晚7点在张家界贺龙体育馆,大型古装传统阳戏《状元焚冠》《红丝错》《五女拜寿》等,将在张家界阳戏专场上陆续上演。

对张家界等旅游城市而言,塑造更多非遗名片,着墨点不仅是非遗本身,而在于增添城市的内涵、完善当地文化基因图谱,激发出更多的文旅新场景、新业态。

另外,在传播特别是国际传播上,能更好地讲好城市故事,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IP。

说到最后,如果你有空,不妨去看一场张家界阳戏,感受那份来自古老艺术的温暖与力量,见证阳戏这一文化瑰宝的魅力。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廖秋萍

编辑:罗倩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