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怡(青岛大学)
近日,有博主参观安徽省巢湖市博物馆时发现,展柜内三件象牙文物居然发霉了,尤其是一件象牙笏板,全身布满霉斑。12月3日,巢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对三件象牙藏品进行了清理。不仅如此,除上述象牙藏品发霉外,巢湖市博物馆内不少文物的展标文字说明不足,此外还被发现有错别字和错误表述。此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代表着保护的博物馆却成为文物保护的盲区,这对公众来说无疑是一次信任危机。(12月4日 《现代快报》)
无独有偶,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内展品曾出现因潮湿天气发霉的现象,此外,乾陵博物馆也曾出现有两件陶制胡人俑长毛的现象。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化传承,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文物发霉事件的发生,无疑暴露了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这势必会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博物馆本该是文物被妥善保存的地方,一件件文物受损的事件,却让人不禁发出疑问,博物馆究竟是怎么保护博文的?
根据资料,文物发霉往往是由于环境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因素造成,这直接指向了博物馆在环境控制方面的不足。要知道,文物保护的核心在于预防。博物馆作为文物的守护者,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包括环境控制、定期检查、灾害预防等。博物馆应配备先进的温湿度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文物存储环境,确保其处于适宜的温湿度状态。
同时,定期的文物检查也是预防文物损害的重要环节,通过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文物的进一步损害。这起事件中,让人啼笑皆非的一点在于,连参观的游客都能发现文物的受损,馆方却后知后觉,足以说明博物馆最基本的巡馆制度也存在缺失,没有人关注文物的基本情况,这种现状令人忧心。
这种松散的管理体制也不禁让人反思,文物保护的法规制度需要完善。文物保护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法律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文物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标准和违规处罚等内容,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对于文物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追究责任,形成有效的震慑。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国宝大会”等文博节目的爆火,很多人对文物博物馆十分信赖。正因如此,博物馆更不该成为文物保护的盲区。此事件可以说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完善预防机制、完善法规制度以及普及保护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的第一线,应承担起这份责任,而非“放任生长”,成为文物保护的盲区。
来源:红网
作者:甄子怡
编辑:刘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