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丨张绿:“我姓张,是我和张家界最深厚的缘分”
红网时刻
2024-11-12 12:14:08
字号:

编者按:张家界的韩团市场自上世纪末开始发展,几乎同时,东北人向这里的迁徙也开始了。第一批到达的朝鲜族人们,从导游、导购干起,后续经营餐饮及旅行社。目前,在张家界工作生活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达八千多人。红网特别联合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策划推出《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专题报道,对话从东北到张家界的朝鲜族群众,展现他们与张家界本地群众嵌入式发展,山海有情的动人故事。

77_副本.jpg

张家界市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有45个民族。2000年左右开始,陆续有许多朝鲜族群众来到张家界务工、经商、定居。

66_副本.jpg

“众横天下”韩国户外部经理张绿,是黑龙江朝鲜族人,也是最早来张家界的东北朝鲜族人之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任晔 陈杰 伍文 张潘 张家界报道

明亮通透的落地窗前,“众横天下”韩国户外部经理张绿在家中席地而坐;放眼窗外,澧水悠悠,波光潋滟,远处的天门山挺拔高耸,峰峦叠嶂。

张绿是黑龙江朝鲜族人,来张家界有20多年了,是最早来张家界的东北朝鲜族人之一。

上世纪末,张绿从家乡的一所日语学校毕业,秉着会汉语、日语、朝鲜族语的优势,他辗转大连、上海、深圳等地,在工厂或企业做翻译。上班坐办公室、下班数不清的应酬……模式化的工作方式,很快,让张绿感到了厌倦。

1998年9月,偶然的一次聊天,张绿从一位从事旅游的朋友那里得知,中国西南地区的外国游客多,去做外语导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挣钱不少,且自由。听到这个消息,张绿心动了,于是,他决定换种活法,出去闯闯。

不久后,几个朋友给张绿买了票,他们一起从深圳出发,踏上了北行的列车。张绿听朋友说,此行是去九寨沟,出发前,还阅读了厚厚一沓关于九寨沟的资料。火车开到湘西吉首后,张绿看了一下车票,才知道目的地是张家界,一个他听都没听过的地方。

走出火车站后,张绿立刻就有了悔意,这里城区袖珍,被荒地、树林和村庄包围;气候潮湿;出行只能坐面包车;没有东北菜馆,也没有韩国料理店,和他以往待过的沿海城市完全不同。

让张绿最终决定留在这座城市的原因,是1999年那次天子山之行:看着眼前壮丽险峻的风景,张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无数石峰如剑如戟,森然列于其间,游览于此,仿佛置身于仙境。

1_副本.jpg

张家界自然风光。

因为对自然的追求与向往,张绿选择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20多年。如今的他,除了在张家界负责一家旅行社韩国户外部的业务外,还经营着一家韩国料理店,早已成为了这座湘西北城市里的一员,成为了张家界市的新居民。

扎根:“多亏地方政策行了方便”

除了音调及舶来词略有差异外,朝鲜族语与韩语近乎一致。也正因为这样的语言优势,让张绿在来张家界不久后,找到了一份在购物店做翻译导购的工作。

“1998年我在深圳的工资是每月3600元,到张家界做购物店导购时,工资是400元基本工资加提成。”在张绿的记忆中,那时,在张家界市懂韩语的仅有两人,而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当地旅行社得知张绿会朝鲜族语后,就经常联系他,请他帮忙带韩国旅游团。“当时,有旅游团我就会去带团,没团就在购物店里工作。”

有了一定的带团经验后,1999年秋天,张绿做起了日语导游。“只要勤快,做导游的收入还可以,多劳多得,比以前在工厂或企业上班时,挣得多了不少。”

888_副本.jpg

张绿和韩国游客进行交流。

时隔3年后,自2002年起,张绿开始带韩国品质团,负责旅行社韩国户外部的业务。

韩国游客特别喜欢山,张家界“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的山岳形象,非常符合韩国人心中仙山的形象。在韩国旅游网站上,张家界被评为“韩国人喜爱度第一”的中国景点。据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张家界年接待韩国游客达20万人以上。

逐年增长的韩国游客,让张绿的业务不断扩大,逐渐在张家界站稳了脚跟。2003年,张绿首先喊来了姐姐做导游,随后,在他的影响下,外甥、堂哥、表嫂等都来到了张家界工作,还有不少老家的朝鲜族同学、朋友,也被吸引来到了这里。

对于大多数朝鲜族人来说,留下,并得以谋生,最要紧的是获得导游的职业资质。

考取国家导游证,需学习六七本汉语教材,先过笔试,再过面试,而这,对于第一语言是朝鲜语的朝鲜族人来说,用汉语读、写、说的难度太高,短时间内考取难度过大。

“那时,多亏了地方政策行了方便。”张绿记得,韩团旅游市场初兴时,张家界推出了临时导游证,后改为韩语讲解员证,提供身份证、毕业证,证明自己是朝鲜族,会朝鲜族语,参加完免费培训后,就能拿到证件。

这样的地方政策,给像张绿一样的朝鲜族群众,来张家界后就业提供了更多便利。而张绿没有停留于此,经过不断努力,来张家界两年后,他拿到了国家导游证。

777_副本.jpg

一路走来,张绿付出了很多努力。2000年,张绿拿到了国家导游证。

张绿笑着说,自己现在去外地吃饭,会先找湘菜馆,最喜欢吃的湘菜是香肠和小炒肉。“我姓张,我两个孩子在张家界出生,也许,这就是我和张家界这座城市最深厚的缘分”。

变迁:“我是张家界旅游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从1998年刚到张家界住宿舍,到后来在张家界南庄坪地界租房,再到2014年搬进张家界市大庸桥街道月亮岛社区,2020年买下社区内160多平方米的房子,张绿坦言,20多年前的自己,怎么也没想到,能在这座城市里,一展胸中抱负,实现生活的巨大飞跃。

这些年,令张绿深有感触的是,张家界城区的面积逐步扩张;通往武陵源景区的路,由以前的两车道变成了双向四车道。随着国际机场的翻新、高铁的通达,来张家界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了。

作为一名张家界市的新居民,令张绿最为感到自豪的,还是韩国民众对张家界的印象。

时间溯回至2002年,张绿和张家界黄龙洞景区负责人一同前往韩国,参加世界溶洞博览会,在现场,他们大力推荐张家界,还发放了关于张家界的宣传单。“那时,韩国民众并不知道张家界在哪里。我们需要详细跟他们解释,中国有从北京到张家界的航班,张家界离北京多远,离广州、长沙多远。而如今,走在韩国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和出租车司机还是和商场服务员,只要说自己来自张家界,他们都知道在哪里,并会热情回应。”

近年来,张家界开通了首尔、青州、大邱、釜山、务安、襄阳等直飞航线,韩国游客只需3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张家界。

现在,张绿旗下的导游们忙到了“套团”,刚把一个韩国旅游团送到机场,马上就要迎接一个新的韩国旅游团的抵达。

一路走来,2020年对于张绿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买了车和房,还开辟了另一个赛道,在张家界市区开了一家韩国料理店——明洞馆。

2_副本.jpg

张绿和朋友们在自己开的韩国料理店内聚餐。

“起初,这家店是以张家界本地人为目标客户开的一家店。后来,这里成为了我们朝鲜族人想念家乡味道时,吃饭、叙旧的一个聚集地。”张绿说,近几年,这家店因为味道正宗,成为了张家界市区的一家韩餐网红店,也吸引了不少韩国游客的到来。最让张绿高兴的,是韩国游客对餐食的肯定:“比韩国本土餐馆做的还好吃”。

夜幕降临,张绿和几个朝鲜族、张家界本地朋友围坐一堂,烧烤的香味袅袅缭绕。他们从最近各自的近况,聊到了张家界旅游,又聊到了蔬菜价格……张绿感慨地说,“我是张家界旅游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在这座城市里,我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交到了许多本地朋友,每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我,我感到十分知足。”

融居:“成为张家界人,挺好的”

张家界的山水风景、人文风情,吸引了张绿。如今,谈起张家界,张绿毫不掩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张家界人的性格有点像我们东北人:直爽、乐观、坚韧。”张绿回忆,1998年自己刚到张家界时,没什么钱,那时候一块钱买一袋橘子能吃一天。“那时,我们想改善一下伙食,就会去大庸桥那边,找一个本地的同事,去他家吃三下锅,他每次都会热情地招待我们。”

如今,张绿在张家界,不仅有本地土家族的朋友,还有白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朋友。“我很喜欢这座城市,这里的空气很好,以后会在这边定居养老。”

张绿坦言,自己姐夫的小姨住在别的城市,一直有支气管炎,来张家界半个月,病情就得到了缓解,不用再吃药了。“张家界真是个好地方。”

现在,张绿的大儿子在张家界航空学院上学,小儿子今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我们现在一家四口都对张家界的气候、饮食非常习惯了。”

微信图片_20241030162742_副本_副本.jpg

20多年后,张绿在张家界袁家界景区同一位置拍摄下照片。

坐在自家的餐厅里,张绿打开手机,翻看起了20多年前的老照片,不禁感慨:曾经的年轻小伙,如今已步入了中年。

走出餐厅外,路灯洒下橘色的光晕,张绿走上街道,融入人群中。

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张绿笑着说,再次回想起来,不后悔20多年前,踏上了那趟北行的列车,“成为张家界人,挺好的。”

相关报道:

预告 | 南北并肩 山海有情,《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专题报道即将推出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任晔 陈杰 伍文 张潘

编辑:廖轩仪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