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展羽(陕西师范大学)
据澎湃新闻11月18日报道,近日,甘肃兰州石沟村的村民发视频称,村上新换的井盖质量堪忧,一只手就能轻松拎起,用铁锹随便就能敲碎。视频一发出便引发热议。
据了解,当时破损的井盖标号为B125型。按照国家标准,B125型井盖承重为12.5吨。而用于通行机动车的村庄主要道路,至少要选择承重25吨的C250型或承重40吨的D400型井盖。也就是说,视频中的井盖承重不足要求的一半。
可即便是不满足承重的B125型井盖,其质量也不该如此不堪一击。据记者了解,施工人员在购买时就已发现货品不合格,但仍抱着侥幸心理,将不合格的井盖铺在路面上,打算到货后再进行更换。这样的做法显然存在严重隐患。毕竟,意外的发生就在一瞬间。倘若没有村民发现问题,是否有人会因此遭遇安全事故?而施工方又是否会及时更换这些“临时”井盖?这些疑问不得不让人警觉:明知存在安全问题却仍能投入使用,这无异于人为制造安全陷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质量堪忧的井盖是如何进入市场的?长期以来,全国各地“井盖吃人”事件屡屡发生,而这些明显质量不合格的井盖仍能公然流入市场,暴露出了相关部门在安全监管上的责任失职。井盖虽小,安全事大,作为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的重要一环,井盖质量问题直接关乎群众的生命安全。有关部门必须把握好井盖生产的“入口关”,遏制“问题井盖”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只有强化监管、严肃问责,才能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让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无处遁形。
在舆论的发酵下,石沟村的问题井盖已被全部更换。这说明,即便存在供应短缺,也并非无解,关键在于监管是否到位。部分人员抱有侥幸心理,无非是认为问题不会被发现。要杜绝此类现象,唯有强化监督,激发相关人员责任心,将群众安全放在首位。
此次“牛皮纸”井盖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基础设施不应成为敷衍塞责的代名词,安全监管更不容半点疏漏。从生产到使用,井盖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更严格的规范、更严肃的问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守住群众出行安全的底线。
来源:红网
作者:刘展羽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