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绪价值”买单,不如为“心灵韧性”投资
红网时刻
2024-11-19 18:54:04
字号:

红辣椒头图.png

□黎姝婧(陕西师范大学)

近年来,“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形式,在年轻群体中迅速流行起来。电商平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消费服务,如倾诉、哄睡、安慰、叫醒等,这些服务的销量十分惊人。许多网店的销售额达到了数万元,有的甚至超过了30万单。(11月18日  《北京晚报》)

“情绪消费”当真能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慰藉”吗?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这些服务为什么受到这么高的“吹捧”。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高压力和快节奏生活下,年轻人较难有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和情感的缺失。在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情况下,一段温柔的安慰、一次温柔的叫醒或许就能缓解年轻人的孤独感与无助感。“情绪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一种“替代品”,确实能带来一些“精神慰藉”。

但若长期使用这种“替代品”,当“情绪消费”变成一种“精神依赖”时,我们就应该引起警惕了。毕竟,所谓“情绪消费”服务所能提供的,只是短暂而表面的情感支持。它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个体所面临的问题,更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深度的情感交流和真实的情感连接。这些服务在给予年轻群体短暂的满足后,却可能让他们变得更加脆弱:若长期沉浸在这种虚拟的“精神慰藉”中,是否会导致他们更加远离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是否会逐渐失去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的能力,甚至陷入一种“情感逃避”的恶性循环?我们不得而知。

电商平台上的这些服务往往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来获取利润。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可能被过度商业化,甚至被扭曲和误读。我们不禁要问,当情感被当作商品来交易时,它的纯粹性和真实性还能得到保障吗?

因此,与其为“情绪价值”买单,不如超越“情绪消费”的层面,为“心灵韧性”投资,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专业技能、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从自我成长中获得内心真正的慰藉与满足。在这种“心灵韧性”锻造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会情感独立,学会自我调适,从而勇往直前,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来源:红网

作者:黎姝婧

编辑:陈晓丹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