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怡(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AI自习室”这一概念再次进入了公众视线。其核心运营流程即通过将五六千元一台的AI学习机卖给想要让孩子提分的家长,再提出可以帮家长看管孩子自习的方式,借此收取托管费。当下,AI加持下的“新教培”正在成为一门赚钱的好生意。(11月18日 央视网)
事实上,AI自习室的模式早在几年前就被投入过教育市场,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智能算法的引入,能够高效分析学生的学习薄弱点,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练习,甚至有虚拟教师提供即时答疑。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自习“学生不懂做什么,怎么做”的局限,为学生打造了一种更加具有指导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在当时也被认为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新尝试。
在最初声势浩大的宣传矩阵过后,随着各地企业和个体商户的加盟,AI自习室的弊端也逐渐暴露:首先是成本问题,搭建和运营AI模型本身就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投入,而后期的收益却很难迅速填补上前期的经费支出,这就导致自习室需要承担长期的资金压力;而主阵地在大城市,也意味着“AI自习室”需要同城市中已经发展成熟的教培机构打对垒,抢占相对饱和的教育市场,加上当时大众对于AI技术普遍抱持怀疑态度,AI自习室这几年在城市的发展可以说举步维艰。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AI自习室朝县城踏出的第一步?相比大城市,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尤其在师资力量、一对一辅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家长普遍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可选的高质量教育服务有限,这种需求与AI自习室的精准化、个性化学习模式形成了有效对接,使其更容易打开县城市场。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县城家庭愿意在教育上投入更多资金;国家持续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化与多项鼓励技术下沉的政策,技术加盟和租赁成本的降低,为AI教育技术落地提供了蓬勃发展的优良土壤。可以说,AI自习室从城市向县城扩张,是市场规律和教育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自身存在的教育弊端仍不容忽视。
“自习室小方桌前的孩子,正在绞尽脑汁的应对AI。”一旦题目做错,孩子们的“AI老师”就会让学生一直做相同类型的题目,直到全部正确才能“通关”。这样的设计,一部分孩子为了逃避,一部分孩子为了攀比,经常“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甚至开始为了正确率死记硬背答案。这样的学习真的有效果吗?被问及这个问题,孩子不懂,家长不了解,自习室的负责人和老师往往也含糊其辞。
对于孩子来说,新奇的不是知识,而是见到的这些新设备,他们一遍遍地观看讲解视频,到底是真的听进去了,还是单纯的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好玩、有趣?很多家长其实不懂“AI到底是个啥?”,只是听着高档,看着满是正确率和各种数据的报告单就觉得孩子的成绩一定能有切实提升;在不需要教师资格证的自习室内,领着托管证的“老师们”不用管学生,面对孩子的吵闹和疑惑,他们选择视而不见,“不如让学生玩会儿游戏”。
一台成本价1000元的学习机,在“老师们”天花乱坠的包装下,价格往往在3000-4000元不等,更有甚者卖到了5980元的高价,附带一系列神乎其神的福利课程。以卖机器、卖空间为主的“AI自习室”,不仅收割着县城家长们的钱包,更收割着人民对于教育革新的信任之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自习”为噱头的教育模式,是否正打“违规补课”的擦边球?首都师范大学薛海平教授明确的给出了看法:名为AI,实为课外培训。这种冲着刷题与提分去的教育方式,是不符合教育目的的一种隐性变异的校外培训形式。《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中明文规定:“任何自然人,社会团体或机构,面向3岁以上的适龄儿童、中小学生从事学科类培训,都需办理许可证。”显然,这一点也被AI自习室的负责人们给“巧妙规避了”。
AI自习室在县城的兴起,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有益尝试,也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的积极探索,但它存在的宣传夸大效果、诱导隐性消费、运营不规范及管理缺失等经营乱象亟待改善。家长们更要综合考虑,理性看待,切勿掉入“高效提分”的教育陷阱。
来源:红网
作者:朱静怡
编辑:文宇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