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大做普通人》:一次对普通人价值的深情呼唤
红网时刻
2024-11-17 22:43:15
字号:

评论之星选拔赛.png

□严亦心(中南民族大学)

近日,一个由“浮云”牵头建立的、面向南京大学学子的民间非营利性公众号“南哪助手”,推出了《我在南大做普通人》这一栏目,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共鸣。

在当下浏览微信公众号时,优绩主义叙事几乎无处不在,使得“普通人”在世俗评价体系中似乎被边缘化。然而,《我在南大做普通人》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在优绩主义浪潮下默默努力的大部分人——即“我们”。它揭示了即使在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也并非人人都是耀眼的学霸和职场精英,更多人是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

在优绩主义盛行、学历焦虑和就业寒冬的双重夹击下,许多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我在南大做普通人》通过分享普通人的困惑、挣扎和成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寻找共鸣的平台。这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关注,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实践回应。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而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被社会所定义的“成功”。

在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现存的发展标准与未来的发展标准、高校的发展标准与个人的发展标准之间的协调变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高校过于强调学术成就和就业竞争力,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和潜能的全面发展。这种单一的发展标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分裂。

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标准。大学之“大”,在培养“大人格”、研究“大学问”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涵养“大胸怀”、蓄积“大能量”。高校应该成为启迪智慧、培养德行、追求卓越的殿堂,而不是仅仅作为“教育功能缺失的筛选机器”。它应该提供丰富的机会、广阔的空间和平等的观念,鼓励年轻人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同时,高校的发展标准应该与个人的发展标准相协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潜能,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并进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承担起这一重任。

《我在南大做普通人》这一栏目的推出,不仅是对当下教育环境中优绩主义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普通人”价值的一次深情呼唤。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栏目涌现,让“普通人”的声音不再被淹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信地绽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严亦心

编辑:刘威成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