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研究员4个博士学位:“注水简历”暴露偏执学历情结
红网时刻
2024-10-12 22:38:37
字号:

第10届评论之星BANNER.png

□陈静怡(重庆大学)

近日,内蒙古一科研机构新聘任的研究员以极其“优秀”的简历引起了公众的关注。95后、4个博士、2个博后、6项求学经历、22个社会兼职,几个数字堆成了一篇令人瞠目结舌的简历,然而实际上却经不起细究。

据披露,其声称的四个博士学位中,只有一个获得了中留服(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有两个博士学位均是在线课程,中留服无法认证。社会兼职方面 ,多个学会已回应,这位研究员并非会员。显然,这份“优秀”简历不乏“水分”。从中,折射出“学历乱象”的问题。

“学历乱象”可总结为以下三类:一是学位得到认证但学历含金量低的“水硕”“水博”;二是通过伪造成绩、代做科研、代写论文等行为获得的学位证书,即学历造假;三是通过与第三方交易,通过非常规教育途径获取学历、论文、科研等的学历买卖。事实上,一系列“学历乱象”早已不是少见的个案,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今,“学历混子”盛行,“水硕”“水博”招摇过市,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学历乱象”的丛生,是个人被“学历情结”套牢的结果。“学历情结”是指对学历过度重视和依赖的心理状态或社会现象。前不久,《法治日报》曾发文批露“速成学历”,即留学中介利用部分海外学历获取门槛低、速度快的特点与买家进行非法交易。而其市场始终存在的原因,就是瞄准了那些对“高学历”执念的人。这类人往往深信“高学历等于更有竞争力”,盲目陷入追求“高学历”的怪圈,一方面为了丰富简历,在职场上寻求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高学历”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从求职市场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单一的考核体系,也在不断强化这种“学历情结”。当下,“唯学历至上”似乎仍是许多用人单位在对外招聘时的“潜规则”。许多用人单位出于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等考虑,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拥有高学历的求职者。这种倾向在招聘市场上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学历视为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创新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但无高学历的求职者来说,往往因学历问题而无法通过初筛。在这种隐形的学历歧视下,“高学历”对于求职者来说,便是一张重量级的“筹码”,意味着更大的求职空间和更多的求职“特权”。

从本质上看,摆脱不掉的“学历情结”,早已内化成一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自古以来,读书求学就被视为改变命运、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学历,作为教育经历和学习成果的证明,自然成为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尺。如今,媒体不断炒作“学历贬值”,增大“学历焦虑”,明星总爱营销所谓的“高学历”人设,类似“名校研究生应聘舍管”一类的新闻下总有“大材小用”的呼声,太多社会事件与舆论风向都在加固这种“高学历才配拥有体面工作和光明前途”的刻板印象。以学历作为对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判标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高学历”往往只是一块“敲门砖”,个人未来的发展与生活,还是需要靠自身的实际能力与后天的努力。我们应当减少对学历的过分依赖,放下“学历情结”,让学历回归本意。

来源:红网

作者:陈静怡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