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语言通胀”,让文字重新焕发力量
红网时刻
2024-10-10 21:26:12
字号:

红辣椒头图.png

□肖文琦(山西财经大学)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面对面的沟通,到如今的线上交流,语言作为沟通的媒介,其形态与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来,一种被称为“语言通胀”的现象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导致这些语言单位的原有含义和力度被削弱,进而影响有效沟通。

“语言通胀”现象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尤为突出。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哈哈哈”“好好好”“美美美”等重复性极高的语言形式。这些表达方式看似生动,实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表达力度。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虽然我们在社交中的劳动情绪少了,但思维惰性也提高了,网络交流缺乏面对面交流的非语言线索,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人们为了传达更多的情感和态度,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文字和符号。其次,当我们用惯性定性一切,我们的真实感受就越来越模糊了。例如,我们热衷于用“抽象”“难评”去定义大部分可评价事物,留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受表达空间却在逐渐压缩。最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人们可能会选择使用夸张的语言。再者,群体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其他人为了融入群体,也会开始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然而,“语言通胀”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它可能导致表达能力的下降。随着语言的通胀,人们在需要精确表达时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从而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其次,过度夸张的语言表达可能会造成误解或沟通障碍,使得人们难以进行有效和真诚的对话。此外,当语言失去原有的表达力度时,其价值和意义也会被削弱,可能导致语言的贬值和文化的贫瘠。

面对“语言通胀”现象,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首先,我们应该提倡精确和适度的表达,在交流中尽量使用准确、适度的语言,避免过度夸张。同时,我们需要提高语言意识,增强对语言使用的认识,意识到语言通胀的问题,并努力避免。此外,重视语言教育也是关键,应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赏力,深入挖掘文字的意义和价值。

语言是我们沟通和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维护语言的健康和准确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尽管“语言通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我们不应因此放任其蔓延。相反,我们应该以包容的眼光看待多样化的语言,同时坚守语言的本真和内涵,让文字成为传递真实情感和思想的桥梁。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保持语言的纯粹性和表达的真实性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抵制“语言通胀”的侵蚀,让文字重新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和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肖文琦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