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 |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
湖南发布一批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红网时刻
2024-04-21 22:49:33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长沙报道

近年来,湖南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在推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专利转化运用上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果和重大突破进展。4月20日,在2024年湖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专利产业化优秀案例。

案例一、铁建重工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运营机制,推动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铁建重工提出并践行“向顶端转化、向现场端转化、向产品端转化、向产业端转化”的专利转化实施战略,成功打造专利密集型产品——超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及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竖井建造技术及装备领域空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专利技术与标准深度融合,重视专利预警防护,相关专利有效带动材料、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了高价值专利产业链。该专利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市政、国防领域的竖井工程建设中,销售额超80亿元。

案例二、“中南转化模式”支撑航天超大型铝合金材料与构件制造技术产业化

中南大学构建“专利布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的转化机制,以“航天用超大型铝合金材料与构件制造”6项高价值专利作价2亿元,与湖南高新创投合作成立中创空天新材料公司,采取高校持股、基金领投、园区注资的方式开展高价值专利转化,实现了新型材料及构件专利技术从航空航天向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项目产业化基地位于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公司连续四年实现营销收入跨越式增长,2023年营收12.09亿元,预计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超100亿元,税收过10亿元。

案例三、“湖大模式”促电涡流阻尼技术产业化

湖南大学建立并实施“筛选培育—分析导航—融资谈判—转化落地”的专利转化“湖大模式”。陈政清院士团队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改变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状态,打破了重大工程中进口阻尼器的行业垄断,形成了系列高价值专利组合。湖南大学通过几十次磋商谈判,历时31个月,由12项专利权、18项专利申请权组成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作价10005万元与投资人同步向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增资,将该专利技术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20多项工程,实现了专利技术产业化,为企业带来丰厚效益,2023年产生订单收益6900万元。

案例四、“海牛Ⅱ号”钻向海洋深处,转出价值效益

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带领团队自主研发设计的“海牛Ⅱ号”海底钻机,在2000多米深的深海海底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为我国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研发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湖南科技大学、湘潭高新科技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海牛”团队三方共同出资成立湖南海牛地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海牛”团队以26件专利作价1.2亿元入股,持股高达81.75%。该项目与中石油、中海油、中国远洋等开展技术服务合作,为推动深海勘探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做出了实践。

案例五、湖南农业大学农用履带底盘的多级变速器专利技术产业化规模化运用

湖南农业大学针对农用履带底盘的多级变速技术,形成3项授权发明专利的组合保护,并与多家企业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在专利产品推广运用过程中,对市场进行严密监控,针对侵权仿冒行为大力开展专利维权,有序推进专利产品的转化实施。截至2023年底,相关专利技术产品累计销售近5万台,销售额达18.9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出口额达2137万元,有效带动农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发家致富。

案例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利许可助推油茶果采收装备产业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制出的“自走式油茶果采收机”填补了油茶果只能依靠人工采收而无机械装备可用的技术空白。该校与湖南省农友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采取“入门费+销售提成”模式,将23项专利许可给企业使用,使用费用总计6484万元,创下湖南省高校专利许可单笔签约金额最高纪录,企业也因为获得专利技术的实施新增销售额1.08亿。油茶果采收机在湖南省和江西省等主要油茶种植区建立了机械化采收示范区1.3万亩,降低油茶采收成本60%左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企业共同探索出了“高校研发—企业参与技术熟化—许可—市场反馈—技术迭代升级”的转化模式。

案例七、专利转化助推中国气象探空技术更新换代

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开创了“专利技术研发—转化运用—形成专利密集型产品”的机制,气象气球产品以专利产业化优势占领市场,市场份额稳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自主研发的往返平漂探空气球,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探空观测模式。2023年国内首度中标7400套平漂气球,成功实现平漂气球国内典型站点批量化业务试运行应用。在国际上首次提供平流层连续直接观测数据集,实现了中国气象探空技术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湖南聚焦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通过盘活做优高校技术供给端,培育提升企业承接端,做大产业聚集端,优化平台服务端,畅通四个端口之间的连接渠道,打通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支撑。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编辑:戴桢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