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国际化应对粮价波动
红网时刻
2024-04-15 14:55:51
字号:

3月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18.3点,环比上涨1.1%,结束了7个月以来的连续下降趋势。食品类商品的世界贸易存在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为应对当前粮食生产贸易国际化的风险,最优解不是给国际化开倒车,而是要以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实现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主要受植物油、乳制品、肉类价格上浮的影响,作为衡量一揽子食品类商品国际价格月度变化的权威数据,3月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FFPI)平均为118.3点,环比上涨1.1%,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跌7.7%。此次FFPI环比上涨结束了7个月以来的连续下降趋势。

当前,国际粮食市场总趋势是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自2022年4月受俄乌冲突直接影响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峰值后,全球粮食价格已下跌25%以上。此次FFPI止跌反弹,粮农组织认为其仍是在正常区间内运行,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粮价的变化轨迹已经偏离了粮农组织最新一期《粮食展望》的预期,体现了粮食价格对于供需变化以及突发情况的高度敏感性。

粮农组织2023年11月份发布的半年度刊物《粮食展望》指出,在2023—2024年度内,多种主要食品类作物的生产和库存都会增加。但同时,食品类商品供需平衡脆弱,全球食品生产体系在极端天气、地缘冲突、政策突变、市场发展等因素面前呈现出高度脆弱性,进而造成价格波动甚至影响食品安全。

有研究显示,食品类商品的世界贸易存在价格大幅波动风险。

首先,全球价值链对食品类商品的增值效果以价格稳定性下降为代价。从最初生产到最终消费横跨多国的食品类商品(A国生产、B国加工、C国消费),能够算作融入了全球价值链。这类商品在全球食品贸易中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且其贸易额总量自1995年至今已经翻倍。更长更精细的价值链,虽然会给更多产品带来更好的增值效果,但也会加剧其价格波动的风险。价值链上任何节点的波动,都会向最终产品传导和放大。根据测算,全球价值链为食品类商品提供的增值每提高1%,年度价格波动性就会上升8%。

其次,当前的食品类商品国际贸易过于集中,未能有效分散风险。据估计,两个不同国家进口的任何一种农产品,出自单一来源地的可能性高达75%。而在全球价值链作用下,全球市场消费的食品类商品,其特定生产流程很有可能高度集中在特定国家和地区。一旦某一地区遭遇“冲击因素”影响,势必会导致相应的食品类商品供给不足,进而导致价格攀升。例如,俄罗斯、乌克兰分别是小麦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俄乌冲突爆发,迅速将国际粮价推至高点。近期FFPI连续7个月的下行,很大程度上正是从2022年高位的恢复和回归。

此外,国际粮食市场供给和价格回归正常的进程还有可能被其他因素打破,不论是当前持续紧张的红海局势,还是今年可能遭遇的极端天气,都可能给国际粮食市场带来新的供给不稳和价格波动,有关风险已引起了联合国机构的高度重视。粮农组织认为,红海航运安全正在为国际粮食供给带来新的风险因素;国际气象组织也在其2024年国际气象日活动中,将农业和食品安全列为优先议题之一。

针对食品类商品供给平衡和价格稳定在国际贸易中的脆弱性,不少国家采取了本国替代的应对措施,希望能更多依靠国内生产的食品,减少对进口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德国在去年8月以规范的方式要求本国餐厅使用本国生产的有机食物;美国本土食品购买援助合作协议鼓励政府部门购买本国生产的食品。上述做法看似是为了应对贸易风险,实际上是在搞保护主义,不仅在实际效果上未能体现出政策的设计初衷,而且在逻辑原理上无法解决食品类商品供给平衡脆弱、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如果说在以往的粮食国际贸易中,出于经济成本考虑而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加剧了风险,那么用本国市场生产叠加或替代上述来源,最多也只能将来源国数量从1个提升到2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问题,国际市场面临的气候、冲突、政策风险,本国亦无法完全避免。只有增加进口来源国数量,从源头上避免将“鸡蛋装进同一个篮子”,才能有效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由此可见,为应对当前粮食生产贸易国际化的风险,最优解不是给国际化开倒车,而是要以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实现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梁 桐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