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称谓的泛化,何以认为是对职业的污名?
红网时刻
2024-04-18 21:00:45
字号: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段丽艳 (新疆大学)

4月18日,“#为啥现在叫谁都叫老师#”的词条登上热搜,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老师”这一称呼泛化的热议,网友们也纷纷晒出了自己身边“老师”这一称呼泛化的现象,“理个发还要喊‘tony’老师,原来老师在学校少,在社会多”“遇到不知道咋称呼的,说老师不会错”“我身边已经有了摄影老师,剪辑老师等等诸多老师”网友对这一现象众说纷纭。

一部分网友认为“老师”这一称呼的泛化只是因为大家在面对不知合适称呼人的一种应对之策,无伤大雅,另有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什么阿猫阿狗都能被叫做老师,简直是对老师的污名”。在笔者看来,“老师”这一称呼在当代的泛化,是语言交流中合适称谓缺失的体现,在不断的传播中,“老师”的含义虽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却远远称不上污名。

在学术研究中,“老师”的泛化其实是一种汉语通用称谓语缺失,我们缺少可以指代陌生人的称呼,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阶层的结构也趋向复杂,并不能简单的以“土农工商”来定义所有人。“先生”过于生疏,“师傅”过于卑微,在需要称谓的世界里,很少有能同时满足等差原则与情感原则的称呼,而礼节寓意赋予了“老师”魔力,平衡了等差原则与情感原则,无视年龄、身份、性别、地位的尊称,让“老师”显得尊敬又不失亲切,适合大多数场合。

从古至今,尊卑礼数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教养,而“尊师重教”正是老师的集中体现。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从其中则能感受到老师之所以为老师,更多的在于其教人育人的功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有心,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人和地方,“老师”的泛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职业的桎梏,而重视其意蕴上。我们希望老师能突破职业的限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朋友,除了称呼的便捷性外,更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是根据个人需要认为该称一人为老师,还是认为某一人不配称为老师,其本质上都是对老师应具有“传道授业”能力的认可。“老师”这一称呼的泛化,一方面体现了从职业称呼到含义解构的转变,另一方面加强了“老师”应具有能力的深层次,广泛化解读,何尝不是一种时代话语的返璞归真。

以一个职业的崇高性和受人尊重性,来表达我们对于面前陌生人的尊敬,既是我们对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认可,也是我们对其“术业有专攻”的期待。在“老师”这一称呼的泛化过程中,老师这一职业背后的意蕴虽在不断扩大,脱离了职业的限制,但绝对谈不上是对职业的污名。

来源:红网

作者:段丽艳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