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如何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如何让民生保障与改善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涉及民生的、涉及生活的、涉及百姓的建议提案占比走高。表面上看,这些建议提案都很“小”,而实际上这样的“小”恰恰蕴含着民生的“大”。怎样畅通人才招聘会?如何实现就业优先?如何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如何为孩子上幼儿园打造好的环境?如何实现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建议提案背后是责任的担当。
值得叫好的是,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我们会发现这些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的建议提案背后都凝聚着代表委员的用心和务实。不少建议提案里,都有具体的人和事,通过具体的人和事,来证明某个民生事业的重要性。从“小人物”说起,从“小事件”说起,从“小实惠”说起,从“小问题”说起,这样的建议提案是真正的接地气。
例如,四川省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庹庆明代表带来的建议是:关注“小托育”,他说,“小托育”是关系家庭幸福的“大民生”。如果能将2岁至3岁的幼儿教育纳入学前教育体系,家庭的养育负担能减轻不少。例如,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专职副主任熊水龙委员也呼吁“入托入园收费如果能适当减免,也能减轻不少养育负担。”
百姓关心的,就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这种双向奔赴的建议提案,自然会受到百姓的赞扬,自然会受到两会的重视。说白了,两会制度的设置,就是为了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的。当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这些接地气、冒热气、带露珠的好建议、好提案带到两会上的时候,也就凝聚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事实上,今年的两会,不仅场内热议的是民生,也得到了场外的关注。为提升两会的参与度,两会和媒体都开设了“场外声音诉求渠道”,借助社交平台等等,广泛吸纳民意。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市民都愿意参与其中,愿意提供建议,成为了“场外的人大代表”“场外的政协委员”。一位网友留言说:我是一名大学生,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纾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好政策、金点子,为大学生就业缓解了不少压力。一位网友留言说:作为一名外卖小哥,我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话题非常关心。百姓参与的热情,无疑也会让两会更民生。
“以小见大”的建议提案写满“民生福祉”,也让人们对未来生活拥有更美好的期待。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