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湘西大山深处到长沙工厂一线,从马栏山到岳阳华龙码头,再到沙洲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湖南,察民情、听民意,为湖南发展确定新坐标,锚定新方向,赋予新使命。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入三湘大地采访,特别推出《我在现场·向总书记报告》系列报道,展现三湘儿女的幸福新变化、新故事。
沙洲村是红军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任晔 朱丽萍 设计 欧阳璐 彭婧 郴州报道
细雨绵绵,薄雾笼罩着青山,一栋栋青瓦灰墙的江南民居映入眼帘,这里是远在湘南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
2月下旬,春节刚过不久,此时的沙洲,依旧寒风凛凛。前往村庄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半条被子 温暖中国”的标语,目之所及,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大红灯笼,让人不禁心生暖意。
沙洲村是红军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的鱼水情。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来到沙洲村,同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今天,我们更要坚定道路自信,兑现党的誓言和诺言,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近年来,沙洲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等资源优势,朝着多元化的新态势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从“沙洲村”到“大沙洲”、从“一枝秀”到“满园春”的共富蝶变。
田间地头的“新希望”
马上又到了汝城小黄姜的种植季,采访当天,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负责人张有发正在田间查看土壤情况。
走在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田埂上,放眼望去,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西蓝花地,定睛一看,叶子上还缀着晶莹的露珠。张有发告诉记者,小黄姜一般是春季种植,每年10月把小黄姜采收完后,就可以种一季蔬菜,现在地里的西蓝花正是在去年10月种植的。
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
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负责人张有发。
“去年收获时,我们留下了一部分长得比较饱满、姜皮较为干净的小黄姜作为姜种,在每年小黄姜种植前,我们要对姜种进行消毒、晾晒、装袋、催芽,用炭火来保证催芽房的温度,在适宜的温度下,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就能让姜种的种芽发育出来了。”张有发说,今年小黄姜的种植时间大概是在清明节左右,最晚要在4月10日前,把发出种芽的姜种种进地里。
沙洲农旅示范基地筹建于2017年,如今已经运营近7年了,谈及这些年最深刻的感受,张有发坦言,那就是改变很大,发展很快。“我们刚成立沙洲田园综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只流转了380亩土地,如今已流转580亩土地。种植品种由过去单一的猕猴桃,发展为了现在的小黄姜、奈李、水晶梨等。合作社数量也由曾经的一个合作社变成了三个合作社,带动了本村和邻村的1000多名村民就业。此外,我们农旅示范基地还采取了‘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种植,农户以资金、土地入股参与种植,每年每户可增收12000元。”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如何更好地为村民增收“添翼”,这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再过一个多月,就到了汝城小黄姜的种植季。
张有发介绍,以前一块地种了小黄姜后,要隔3~5年才可以再种。现在,在汝城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的指导下,解决了土壤消毒问题,农旅示范基地由轮作改为了连作,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保证了产品质量,还提高了产量。
“眼下,汝城县农业农村局正在推广姜片催芽法,这能大大降低姜种的成本。原来1斤姜种,只能种出5斤生姜,如果用这个催芽方法,1斤姜种能种出20多斤生姜。”张有发欣喜地说,如今,农旅示范基地的水果、蔬菜销路不愁了,一般还长在地里或挂在枝头时,就已经被订购了。今年期望能够继续优化种植技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扩大产量,让小黄姜和农旅示范基地里的其它水果、蔬菜,都能卖个好价钱,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共富工坊里的“协奏曲”
沙洲乡村振兴瑶绣共富工坊。
办好共富工坊,走好共富之路。如今,在沙洲纪念广场旁,对于游客们来说,又多了一个新的打卡点。这里正是今年1月,刚揭牌不久的沙洲乡村振兴瑶绣共富工坊。
工艺精湛的瑶绣服装,图案丰富的瑶绣布包,色彩鲜艳的瑶绣围巾……走进共富工坊,琳琅满目的瑶绣制品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一张长桌前,10多名绣娘围坐一堂,一枚枚小小的银针,在绣娘手中穿梭飞舞,将一丝丝的彩线纵横交错绣出精美的图案。
绣娘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瑶绣。
郴州市派驻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游客来到沙洲村,到底能带走什么。”郴州市派驻沙洲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谭诗华坦言,近年来,沙洲村在持续引导村民围绕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做文章,古色这块一直是个薄弱点。
如何把长板做强,把短板拉长?2022年11月,谭诗华受邀前往十八洞村参加论坛,在十八洞村的苗绣基地里,当他看到各种精美的苗绣制品后,备受启发。当天,谭诗华和同事们买了100多件苗绣制品,还在现场拍摄了许多照片,发送到了沙洲村的交流群里。不久后,一场场关于沙洲产业发展的商讨会在村内拉开帷幕。
看到十八洞村苗绣发展的火热场景,谭诗华和村干部们也动了心,沙洲村的瑶绣发展蓝图随即铺展开来。
“带着对瑶绣产业的尊重,2023年,我们先后前往广东乳源、广西贺州拜师学艺,和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还参观了他们的瑶绣基地。”谭诗华感慨地说:“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沙洲瑶绣发展的春天。”
“从广东、广西拜师学艺回来后,我们就想:一定要请一个瑶绣传承人作为固定的老师,在一个固定的地点,给村民进行瑶绣技艺授课,来进行统一制作。”正是在这样思想的驱使下,近两年来,沙洲村举行了多次瑶绣技艺培训,吸引了不少本村和邻村韩田、秀水的百姓参与其中。
沙洲乡村振兴瑶绣共富工坊内,展示的精美瑶绣制品。
“共富工坊,就是由一个产业,一群人,在一个地方共同创业。现在,瑶绣共享工坊带动了本村和邻村50多人就业。”谭诗华坦言,“我们想通过发展瑶绣产业带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让村集体经济增强,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财发’的美好愿景,用瑶绣丰富沙洲旅游的业态,进一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竞相绽放的“幸福花”
在民俗广场上跳长鼓舞的村民们。
“桃花李花杨梅花,村里开满幸福花。花开青山醉彩云,花开河岸醉鱼虾……”今年春节,随着2024年汝城县沙洲村晚的举行,带火了一首名为《村里开满幸福花》的歌曲。如今在沙洲村,这首歌曲被村民们口口相传,成为了大家跳起瑶族舞蹈时常用的乐曲。
近年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让沙洲村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作为村里的火车头,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朱向群和村“两委”一直在不断深思如何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带动老百姓、村集体和周边村增收,延续“半条被子”故事的鱼水深情。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朱向群。
春节刚过,“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游人如织。站在陈列馆内,朱向群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今年春节期间,沙洲村人气很旺,每天到“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参观的游客都达到了5000~6000人,村里不少经营小吃、烧烤、单车租赁等业务的村民,春节期间收入超10万元。
“半条被子”温暖沙洲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改变,成为了这些年朱向群心中最深刻的感悟。
“2017年以前,村民种小菜要挑到市场上去卖,可能还赚不到一顿饭钱。现在村里产业兴旺,村民们在家门口每天就能赚100~200元。”
如今的沙洲村宜居宜业,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这一方红色的土地,珍藏着社会进步的记忆,一串串数据真实记录下了沙洲幸福蔓延的足迹。2023年,沙洲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000元,比2014年增加了13760元;村集体收入由2014年的0.36万元提高至106万元。
“2023年开始,我们在积极建设‘大沙洲’,统筹推动沙洲、快乐、五一、韩田、秀水、文市、新旭、新东、楼江、东山、文明等‘十村一社区’的发展,实现景点功能区对其他村的辐射。”朱向群坦言:“今年,我们将继续围绕‘幸福新村’‘幸福食堂’‘幸福民宿’‘幸福节会’‘幸福产业’五个幸福发力,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风有机融合,续写好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任晔 朱丽萍 欧阳璐 彭婧
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