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肠“塌房”引关注,需尽快为行业定规立矩
红网时刻
2024-03-21 14:07:03
字号:

今年的“3·15”当天,央广网曝光了部分厂家制作淀粉肠使用鸡骨泥代替鸡肉、以次充好、脂肪含量越来越高、无专门国标等乱象,引发舆论关注。

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火遍全国的网红小吃迅速登上消费者的黑名单,大量经销商遭批量退货,有摊主称“原来卖淀粉肠是朝阳行业,一夜之间这就成了夕阳行业,销量几近腰斩”,相关食品安全与行业规范的问题被推到了公众视野。

据红网舆情中心大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14时,全网相关信息约15万条,互动声量达2300万,影响力值达248亿。#淀粉肠塌房##没想到淀粉肠也有塌房的一天##自制淀粉肠#等话题纷纷冲上热搜。央广网、中国经济网、环球网、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

走势.png

(舆情热度走势图。)

词云.png

(舆情关键词云图。)

尽管此次被“3·15”曝光的只是部分品牌的淀粉肠,但整个行业正在遭受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数家淀粉肠头部企业陆续发布声明,称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主要原料和成品均未使用各种骨泥;一销售淀粉肠的商家在直播中公开车间生产视频,并现场试吃,希望大家不要“一棍子打死”所有品牌;不少摊贩则将淀粉肠供货厂家的食品安全说明书作为出摊时的标配。但一系列措施仍无法彻底消除此次信任危机。这样的局面,既令人心痛,也发人深省——少数品牌胡作非为,何以拉上整个行业“垫背”?

舆论认为品牌的缺失会对行业安全造成巨大的隐患

淀粉肠陷入风波后,多数商家晒出食品安全声明书,但仍未能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人民网评称,在消费者看来,小商贩的摊点上,淀粉肠只是一个品类,而不是一种品牌。品牌的缺失不仅使消费者难辨优劣,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一种巨大隐患。北京商报认为,淀粉肠行业一直缺乏知名品牌和广告宣传,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和品牌认知度较低,购买时更看重价格和口感而不是生产厂商或品牌。对于合法经营的生产厂家来说,这种局面无疑很不公平——他们不仅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中吃了亏,而且还要因“劣币”的行为无辜受过。

舆论呼吁行业建立公开透明信息体系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合规经营的商家也不必苛责消费者对淀粉肠过于“敏感”,而是需要考虑如何消除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壁垒。

中国青年报认为,生产厂家使用鸡脖泥、鸡架泥代替原有肉类使用的行为,本质是掺假和以次充好;甚至有一些商家善于使用“障眼法”,将淀粉肠当成火腿肠来卖,经过烤制,普通人很难分辨二者味道的差异。红星新闻评论称,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购买到了使用骨泥肉加工的淀粉肠,所购产品在包装配料表没有表明其添加有“骨泥”,则可能构成消费欺诈。因此,包装信息的不透明,让一些黑心商家钻了空子,然而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舆论呼吁明确行业标准和常态化监管

从长远看,要尽快明确淀粉肠标准,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堵住不良商家自行其是的空间,进而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

新京报消息,此前曾起草制定了《火腿肠质量通则》国家标准的全国肉禽蛋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表示,将再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淀粉肠国家标准来规范市场,一旦做出决定,将会向公众公布,这不失为一个积极信号。环球人物评论称,当新生事物出现发展乱象,尤其需要监管部门出面健全行业规范,倒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制定行业标准,为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淀粉肠“验明正身”,让从业者干得踏实,更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每年“3·15”,媒体都会曝光一些商家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焦虑。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如果商家真的能在生产和经营中,时刻为了消费者着想,而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铤而走险,也不至于在此期间提心吊胆。央广网评论称,淀粉肠的“翻车”更是一种警示,商家必须保障产品质量,确保安全和卫生。同时相关部门更要加强质量监管,设置明晰的质量标准,从而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只有诚信经营,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红网

作者:肖权洋

编辑:夏熊飞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