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便捷“免密支付”背后的安全风险
红网时刻
2024-03-29 20:22:39
字号:

□叶太阳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平台账号被盗,对方通过‘免密支付’消费了5000多元。这种事关会员安全的操作提示应该设置在明显位置,不能让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近日,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账号“失窃”的经历。(3月29日《工人日报》)

数字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购物平台纷纷设置“免密支付”功能。“免密支付”最早于2013年推出,旨在简化支付流程、提高消费体验。借助“免密支付”,用户无需输入密码,只需在手机或其他设备上轻轻一扫或点击确认,即可完成支付。这种形式不仅节省时间,也让消费活动变得更加自在。

10年间,“免密支付”功能从单一的扫码支付,逐步扩展到线上购物、缴费、租车等诸多领域。如今,不少电商平台、外卖软件等都默认开通了该功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85亿,人均年支付金额达到44955元。可见“免密支付”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之高。

然而,“免密支付”在给群众带来诸多消费方便之余,也暴露出不少风险隐患。比如,手机丢失被盗刷、误触下单付款、儿童玩手机乱花钱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一些不法分子专门盯防“免密支付”这个“漏洞”,意图从中非法获利。我们要警惕便捷“免密支付”背后的安全风险!

“免密支付”之所以存在诸多安全风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人与互联网平台实力悬殊,让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无比繁琐和漫长。类似消费侵权行为往往呈碎片化且单笔金额不大,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远高于侵权成本,使得这类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尽管说,是否使用“免密支付”的决定权在消费者手中。但平台在开通“免密支付”服务之前,理应充分、明确地跟消费者“打个招呼”,充分告知“利弊”,让消费者在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自主选择。

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与时俱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消费者免受打扰权、信息收集知情权、授权访问与更正权、限制处理权、数字财产权,等等。要对平台“免密支付”加强监管,防止有人“不请自来”,直取消费者“囊中之物”。

此外,消费者要提高自身对支付安全的重视,在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时,应同时启用手机的锁屏密码和支付应用的二次验证功能,以增强安全保护,不要将自己的收款码、付款码随意展示、发送给他人。

科技会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在积极鼓励消费与创新的双向奔赴的同时,希望更多互联网企业在追求效率便捷的同时守住底线与边界,进而释放更多消费活力和潜力,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叶太阳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