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川(重庆大学)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黄桷坪站的3号出口像什么?”贴子里展示的图片让网友们忍不住吐槽一番。有当地的网友用方言戏称:“茅斯!”还有网友调侃道:“这是摸金校尉的入口。”多位网友回帖称,“像公厕”。(1月14日 海报新闻)
“我第一时间就发给朋友们看,都说像公厕、垃圾回收站” “地铁不是应该建得高大上吗,为什么这个3号口设计得这么丑”……一时间,这酷似“公厕”的地铁出入口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不满,迎来一系列“锐评”。大家一致认为,地铁出入口本应该是正经的、高大上的公共服务设施,怎能修得如“公厕”般“埋汰”?
虽然,按照重庆轨道交通18号线运营方的说法,这是一种基于重庆复杂地形而采取的“因地制宜”之法。但依笔者之见,公共服务的“因地制宜”亦需丈量好合适的尺度。
诚哉斯言,公共服务需要考虑到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针对不同地区呈现的差异性问题制定不同的公共服务运营策略。而事件中的轨道交通运营方显然是考虑到了重庆——这一“山城”的特殊地形而制定了那样令人“忍俊不禁”的“公厕”出入口方案。这一点客观来讲,是一种实事求是态度与灵活变通策略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因地制宜”和“灵活变通”之间,其显然忽视了公共服务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审美和偏好,并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而酿成了一出离谱的“笑话”。
一方面,其忽视了群众对于地铁出入口设计的接受度与适应性。试想,一个跟公厕长得“一模一样”的地铁出入口,不单单会膈应人让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因为酷似“公厕”的造型,其会增大人们“寻找”地铁入口的难度,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是视力上有障碍的人来说,这样的“公厕”出入口无疑是给他们的通勤徒增困难与风险。往小了说,这样的地铁出入口会让人们“摸不清方向”,往大了说,如此之公共服务有悖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而另一方面,其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即使是重庆这样的“山城”,坡坡坎坎无穷无尽,地形极其复杂,但作为当下人们通勤不可或缺的轨道交通服务,也不应该过分去适应地形而设计得“千奇百怪”。在适当考究当地环境的基础之上,应当尽可能使得地铁站及其配套服务设施风格统一,或至少“大同小异”。如此一来既减少了设计成本,也减少了人们的“学习成本”,何乐而不为呢?值得一提的是,诸如轨道交通这样的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各地差异化环境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适应环境而不是适应公共服务的对象——人,这恐怕也是“有失公允”的。
总体而言,“因地制宜”切不可走得太远,适应环境亦需丈量好合适的尺度。要知道适应环境的最终目的与宗旨是适应人民群众,如果本末倒置了,就难免闹出“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出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海川
编辑: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