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路”,串起了许多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家国情深。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当口,红网用镜头翻阅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推出专题影像深度报道《人民路上原住民》,讲述人民路上“小家”“小我”故事,折射共和国“发展为人民”的大情怀、大时代。
【地理档案】怀化市的人民路,始建于“三线建设”即将开启的1963年,地处这座城市的中心城区鹤城区。上世纪八十年代,道路开始向南向北延伸拓宽,1988年修成人民北路,1989年改修人民南路,1990年6月建成,是城区一条设置有绿色隔离带的商业繁华街道。这条路在当时被称作“怀化第一街”,后经提质改造,建成了全市独一无二的地下商业步行街,是全市最繁华热闹的去处之一。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长宏 杨怡晴 杨抒怀 怀化报道
“路”,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命运走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被称作“榆树湾”的小镇,因为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怀化,是一座从山窝子里“长”出来的城市。1972年1月至1978年2月,随着湘黔、枝柳两大铁路干线相继通车,激活了怀化地处我国大西南要冲的地理优势。
伴随着铁路修建,怀化市区道路建设有了新的发展,道路格局逐步形成。小镇榆树湾也逐步发展成为了商贸城市,成为一座“火车拖来的城市”。
某种程度上来说,横亘于市中心的人民路称得上是怀化的“中轴线”,衡量着这座年轻山城生命线的长度。从人民南路尽头的榆市路向北望去,能看见城市一层层向远处“生长”的印记,在并不久远的过去,那些可能还是山的地盘。
要了解一座因道路而“改命”的城市,就要找一个“开路”的人。
今年86岁的王桂芳,是湖南怀化公路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怀运集团”)的老职工。翻开湖南省公里学会编撰的《湖南公路之星》,以及湖南省交通厅和省交通工会联合编写的《湖南交通群英谱》,上面清晰地记录着:
王桂芳在1977年、1979年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还出席过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获得这些荣誉,王桂芳靠的是“开大车”。
1954年,16岁的王桂芳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份职业,是在怀化市会同县养路段当护路工人。1959年,该公路段和怀化运输公司合并,王桂芳被抽调进入湘运系统。
在从驾驶培训班毕业后,王桂芳长期驾车行驶在武陵山区、雪峰山区、湖南周边省运输物资。“在与汽车为伴、共同生活的24年中,沿途的公路汽车站就是我的家。”王桂芳说道。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王桂芳就是把路“走出来”的人之一。
在他刚刚握住方向盘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中国也只有8万公里左右的公路。更多时候,他是行驶在泥土、碎石、草丛之上。到现如今,我国公路里程已超过543.68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459.86万公里,占比达到了84.6%。
过去,怀化所需的吃住穿等物资大多从长沙等地运进来。在未修铁路、水路也不通的年代,是无数个像“王桂芳”这样的驾驶员一趟趟翻山越岭、往返运输,“供养”这座城市。
1971年,湘运集团开始实行单车核算。王桂芳用1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5年的运输量,累计超额159万吨公里,安全行驶114万公里,节约汽油5.7万公升,为国家多创利润44万,比全公司单车利润平均水平高7倍。
1984年,王桂芳被调离货运一线,先后担任过湘运怀化公司工会副主席、怀化汽车运输总公司纪委书记等。之后,无论职务如何变动,原本四处奔波的人,终于在人民路上彻底落了脚。
在人民路上住了好多年的王桂芳,虽年近鲐背但身子骨相当硬朗,他习惯在清晨或傍晚出来走走。他指着人民路上鳞次栉比的建筑物说道:“这里以前都是山窝窝。”
如今,再行走于怀化的城市之中,很难让人相信,脚下的路曾经是山。而改变这一切的关键,仍然是交通。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榆树湾有湾里码头路、上节街、下节街和沅水路4条街道,路面狭窄,并且都是用红砂条石铺筑。修路,是当务之急。
到了1990年底,市区有了29条道路,路面分沥青、混凝土、泥结碎石3种,编织起了怀化城区交通网络的基本格局。现在的人民路,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步落成。
王桂芳喜欢看书,也热爱写作,尤其是写诗。在怀化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对这座城市满怀深情。他在今年8月份的尾巴,守着一盏照明的小灯,写下了一首题为《今天怀化像明珠》的长诗。
桌子很老旧了,上面堆放了很多杂志书籍,稍稍用力便会发出吱呀的响声。但王桂芳不同意把桌子换掉,这是老伴当年带来的嫁妆,他舍不得换。
王桂芳在《今天怀化像明珠》中写道:
三月阳光春意浓,怀化路貌日月新。
山清水秀风景美,年丰人寿喜洋洋。
生活甜蜜心欢畅,生活和谐胜唐虞。
五彩缤纷真繁荣,今天怀化像明珠。
站在中坡山巅峰,眺望怀化新山城。
视野扩大如海洋,高层建筑似扬州。
沪昆高铁梯中过,高速公路像网络。
城乡客车村村通,水路航道通洞庭。
高铁民航到北京,中欧班列汽笛响。
又闻南下北部湾,铁海联运到海外。
甜甜怀化通世界,幸福生活双手创。
职业烙印深深刻进王桂芳的灵魂,154个字里,字字句句不离怀化的交通。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如今,伴随着国际陆港的建设,深居湖南腹地的怀化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开拓北部湾铁海联运及中老、中越、中缅铁路等4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开辟北部湾港、广州港、盐田港、湛江港4个主要出海口,覆盖东盟、欧美等86个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西部陆海新通道70%的货物南下东盟、链接全球。
怀化市人民路,横亘于主城区的中心地带。怀化市政府的老院子、承载无数人记忆的中心市场等等都在这条路上,沿途还聚集着大型商超和许多企业在怀化的分部。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叶大年曾根据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指出怀化处在五个大城市,重庆—贵阳—柳州—长沙—宜昌构成的、直径700公里的大圆的中心,有机会发展为湘、黔、桂、渝、鄂五地周边的中心城市。
独特的地理位置,的确为怀化带来更多的机遇,让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在几十年间发展成为了一个常住人口447多万、主城区人口超70万的中型城市。
怀化人都知道,在人民路上的中心市场能买到最便宜的蔬菜水果。怀化中心市场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据说是当时五省周边最大的集贸市场。
这里曾是怀化最繁华的地方,却在春去秋来间变得破旧。2021年,中心市场被纳入农贸市场提质改造项目。经过两年改造,新市场占地3600平米,可容纳摊位600多个,辐射周边10多个村(社区)。
从中心市场大门出来,就能看到“中心商业步行街”。
2013年,怀化市长城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启动建设。2014年9月28日,历时一年,怀化市长城平战结合人防工程,也就是怀化市中心商业步行街建成。
项目位于怀化市鹤城区人民南路、鹤州路,其中,人民南路路段从中心市场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至大润发商城,全长890米。
一条绵延数百米的商业街,“藏”在人民路的地下。
2016年正式开业后,人民路段的这部分商业街入驻了400多户商户,涵盖了百货、饮食、服装和娱乐等各类商家,能满足6000多人的就业需要。
生活在鹤城区的人们已经习惯在这段路上,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怀化中心商业街副总经理张文仔介绍道,每天在这里过路的人流量达到了8万人次,节假日甚至会突破12万人次以上。
过去,位于中心位置的人民路,人群密集,路上聚集了很多小摊小贩,路上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工程落成后,不仅地面变整洁了,而且基本实现了人车分流。现在的人民路,是一条市政府打造的形象街。
从中心商业步行街最北端的出口走上地面,迎面就是新天地夜市。下午四点左右,夜市的摊主们就陆续就位了,等待着人群的到来。
作为一种现代城市业态,夜经济为城市创造了更多可能性,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我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22.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0.25万亿元
于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在傍晚开始浓缩、发酵。
在“以沿途汽车站为家”的日子里,王桂芳的妻子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职责。但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常常体现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他的小儿子也开了几十年的客货运。
如今,王桂芳已经四世同堂。对于子女后代,王桂芳一直要求严格,教导他们爱党、爱国、爱家、爱企业,“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在工作中要遵纪守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王桂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单位——怀运集团的办公楼就位于人民路与迎丰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作为一家有着70余年历史的运输企业,怀运集团在漫长的时间中充当着连接怀化地区城市与乡镇的“桥梁”。
怀运集团办公楼809室,是王桂芳最熟悉的地方。1999年退休后,他常常到这里读书看报,还在怀运简报上写了36篇安全生产文章。王桂芳有一个黑色的小挎包,里面收着他写的诗和信,这是他记录时代的方式。
在共和国的交通史上,称得上“火车拖来的城市”不在少数,远有郑州、石家庄、哈尔滨等,近有省内的株洲。但像怀化这样,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小镇起步的并不常见。
怀化的“发家史”,总让人想起深圳“小渔村变大都市”的故事。对王桂芳来说,变化的速度常常超出他的预料。
当王桂芳驾驶着汽车行驶在雪峰山脉时,想象不到现在这个海陆空联运的怀化;当他踏上还是“一座山”的土地时,不知道高楼大厦会在短短几十年间拔地而起。
王桂芳清楚地记得每一段人生历程的肌理脉络,但他并不活在旧时光。读书、看报、写作,他仍然关心着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一点一滴的变化,然后将这些变化揉进自己的记忆和血肉。
当一个人的生命比城市更长久时,他会看见过去流走,新的事物不断发生。
出品人:贺永祥
总策划:肖世锋
执行策划:周逸峰 杨抒怀 秦楼 周世琦 郑江晖
设计:谭文平
素材支持:杨伶霞 康晓乔
外联:吴思静
鸣谢:湖南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
来源:红网
作者:李长宏 杨怡晴 杨抒怀 杨伶霞 康晓乔
编辑:郑江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