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毕业典礼上学生打老师:年轻气盛不是实施暴力的借口
红网时刻
2024-06-20 19:52:03
字号: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徐婉昕 (南京师范大学)

6月19日下午,复旦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在江湾校区举行。在学位授予仪式环节,一男生走上台,突然向站在右二位置的老师挥了一拳,该老师的礼帽被打落,旁边的老师和学生也受到惊吓。涉事男生打完老师后迅速离开,跑到台下。20日,复旦大学法学院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此事如何处理要看学校的安排,其他不方便回答。(6月20日《南方都市报》)

毕业典礼,本是学子们收获硕果、展望未来的喜悦时刻,却因这一突发暴力事件蒙上了阴影。这一拳,伤害的不仅是教师的身体,更是对教育尊严的侵犯,对师生间基本尊重的践踏。教育的本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此冲动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尤其是在象征着知识与文明的高等学府之内。

在遇到分歧或不满时,采取暴力手段只会加剧对立,破坏和谐,而非解决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具备理性沟通的能力,懂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维护权益。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复旦大学作为我国顶尖高校之一,此次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对学校管理与教育理念的严峻考验。学校应借此机会深入反思,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冲突调解机制,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同时,对于此类严重违规行为,校方也应依据相关规章制度,给予妥善处理,以此警示全校师生,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他们的付出与贡献值得我们尊敬与感激。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力,教师的身心健康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与照顾,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快速调整好心态。

无论事件背后的原因如何,暴力行为都触碰了法律的底线,必须依法处理,以儆效尤。这不仅是对受害者权益的维护,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

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道德教育与法治观念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坚持对于校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努力构建一个充满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教育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徐婉昕

编辑:田德政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