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加快“港产园”深度融合,助力湘品出海
红网时刻
2024-06-14 09:10:04
字号:

港产融合,通江达海

长沙加快“港产园”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水运低成本优势,助力湘品出海

湘江兴,则湖南兴;湘江流金淌银,则湖南流金淌银。作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湘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长沙发挥好水运和产业的优势,将比较优势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将助推整个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13日,2024年长沙市“港产园”对接暨签约活动举行,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沙千吨级以上泊位达64个,2023年货物吞吐量达2962.56万吨。

长沙港霞凝港区已成为“水铁公”无缝对接的区域性枢纽港。 均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长沙港霞凝港区已成为“水铁公”无缝对接的区域性枢纽港。 均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13日,在湘江长沙段,一大批“长沙造”“湖南造”商品顺着湘江通江达海、物流全球。

300台山河智能小型挖机通过江海联运批量发货欧洲的集装箱货轮启航运输;近200台上海大众和湘潭吉利整车由长沙港出发,发往上海、江苏、安徽、重庆、四川等地……

随着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水运为主的多式联运。长沙水运发展的提质增效,为长沙优势产业通江达海提供了高质高效的物流通道。

商品车在长沙新港“登船”。

商品车在长沙新港“登船”。

数据显示,目前长沙千吨级以上泊位达64个,2023年货物吞吐量2962.56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25.09万标箱,同比增长20.97%,创历史新高。

在湘江东岸,长沙港霞凝港区已成为“水铁公”无缝对接的区域性枢纽港。

湖南长沙新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辛华介绍,长沙新港港区承担着长沙市及湘中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大宗货物的码头业务,目前正着力推进重型滚装运输、超大件机械设备和港区装配业务,助力工程机械制造业加速发展。长沙集星集装箱码头主要从事集装箱运输业务,为湖南省烟花产业、新能源产业及化工产业服务。

加快港产园深度融合,激发“港”的活力,做足“产”的文章,彰显“园”的优势,是长沙水运在新发展趋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举办‘港产园’对接活动,就是想以长沙水运为桥梁,促进全市各类港航企业、产业园区、机构之间深度合作,进一步畅通水运物流大通道,打造产业出海新路径,以高水平‘港产园’战略合作助推高质量发展。”长沙市水运事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欧璟说。

在此次活动上,多家港口、园区、运输企业在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港产合作等方面正式“牵手”,在加快“港产园”深度融合方面进行积极实践。

比如中远海运、华光源海等港航企业“直连”工程机械企业,为工程机械提供多种类装运方案,满足工程机械个性化、差异化出海需求,进一步畅通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出海通道,将有力保障约26.3亿元产值工程机械设备安全出海。

此次活动现场共完成5类签约27个项目,合约金额达7545万元,合同货运量超过150万吨,将进一步拓宽长沙先进制造业的物流通道。

“活动设置了长江经济带签约的环节,我们同武汉、无锡、芜湖、江阴等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及港口企业间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携手发展。”欧璟说,合作主要是聚焦创新船舶检验制度,推动各地船舶通检互认,提升船检便民服务水平;聚焦深化内河水运合作,推进港口间水水中转、铁水联运和江海直达,推动水运降本提质增效。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吴鑫矾

编辑:高芹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